共32小题,约8330字。
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七年级语文试题
(120分钟,120分)
重要提示:本试卷分“试题”和“答题卷”两部分,考生必须将自己的解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否则视作“未答卷”处理。考试结束后,考生只交“答题卷”;监考人员只装订“答题卷”。
烟台开发区教研室/邓建明/djm4807@hotmail.com
一、卷面书写(3分)
二、积累与运用(28分 )
1.在括号内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在横线上写出汉字。(2分)
( ) shì
⑴ 媲 美 ⑵ 吞 □
2.下列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1分)
A.絮叨 旺相 渔火 嘱咐 B.好歹 按排 气恼 横笛
C.悠扬 锣鼓 偏僻 蚯蚓 D.依稀 照例 优待 筋斗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是(1分)
A.山 /不在高,有/仙则名。 B.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4.下列对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或作用解释有误的项是(多项选择)(2分)
A.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形容威力极大。)
B.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丢掉了自己)
C.他时而激情满怀,时而义愤填膺。(胸中充满了正义的愤恨。)
D.由于这项地方法规损害了农民的经济利益,因此很快就被取缔了。(明令取消或禁止。)
E.新资金的注入,使有严重呆、坏帐的三大银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彻底改变了原来的状况。)
F.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悠闲自得的样子。)
G.诺大的中国还是需要足球,因为中国人从足球里能看到一个淋漓尽致的真的自身。(形容谈话或行动表达的十分透彻、全面。)
H.在抗击五十年未遇的洪水斗争中,重庆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得到成功。)
H.“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表推测,表达“我”急于到达赵庄的心情。)
5.根据你对文意的理解,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段的的空缺处,正确的顺序是 (2分)
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教育真谛。不会做人,何谈____;不会学习,何谈____;不会生活,何谈____;不会生存,何谈____。每个人都有一支笔,每个人的人生都需要自己书写,每个人脚下的路都需要自己铺垫。
A.忠孝国家 B.与时俱进 C.人生价值 D.创造生活
6.古诗文读背。(6分)
⑴下列句子与原文完全一致的是(1分)
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番。B.予谓菊,花之隐逸者。
C.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D.晋陶渊明独爱菊。
⑵古诗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结晶,学习古诗文要多读多背。请根据下面的提示,写出相应的诗句。(5分,每空0.5分)
①荡胸生层云,□□□□□。
②□□□□□,恨别鸟惊心。
③少壮不努力,□□□□□□□。
④古人在写诗时常常采用托物寄情的手法,《黄鹤楼》中诗人以“□□□□□□□,白云千载空悠悠”抒发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李白在《送友人》中,以“浮云游子意,□□□□□”抒写了游子之心、惜别之情。
⑤思念亲人,梦回故里,我们曾如杜甫的“烽火连三月,□□□□□”;也曾如崔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