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280字。
19.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普宁华侨中学 秦淑珠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作者,解题。
2、诵读、领悟全文,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2. 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3. 作者简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4. 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3)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4)粗知句义。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