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920个字。
拭亮《羚羊木雕》的镜面
湖北宜都陆城一中 汪昌友
同是一条溪中的水,可是有的人用金杯盛它,有的人却用泥制的土杯子喝水,那些既无金杯又无土杯子的人,就只好用手捧水喝了。
水,本来是没有任何差别的,差别在于盛水的器皿。
──(阿富汗)乌尔法特
编者易题,意在立镜
《羚羊木雕》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该文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
该作品原名《反悔》,由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之路先生创作,最初发表于1984年《东方少年》第10期。
基于什么动机,编者如此改动?笔者揣摩如下。
一、中性词命题更符合语文教育的特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语文教育的特点如是描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作品以“反悔”为题,作者的主观意向太深刻,作者的感情色彩太鲜明。作为教材,有“穿靴戴帽”之嫌,有定性定调之嫌,有唯一去向之嫌,有妨碍学生多元解读之嫌,有束缚学生思维之嫌,有麻木学生独特体验之嫌。
教材以羚羊木雕为题,明显地砸碎上述枷锁。放弃浓烈的情感色彩,而是以中性为基调。让学生在自由的天空翱翔思维的大鸟。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观察客观世界,用自己独特的经验去思辨客观世界,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描述客观世界,这样才真正地还主体地位予学生。
二、多维视野更适合学生个性的发展
“反悔”隶属诚信范畴,作品以此为题,画地为牢。把学生生硬地掷进诚信的海洋去内省去挣扎去批判。而以羚羊木雕为题,就是一个广袤的世界,把学生带进肥沃的草地或者百草园,高大的皂荚树、何首乌、还有蟋蟀……学生各取所需、各迷其好,一路深究,风光无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与单一的阅读范围和锁定目标的单相思相比,多维的四野和灵动的话题柳暗花明,别有洞天。
编者的良苦用心意在----立一面镜子。正面是没有任何斑点,没有任何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