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2580个字。
二九 仿佛
周浦镇育才学校 张怀玉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等方式,感受小诗中诗人丰厚的念母、爱母、颂母的情怀。
2、学会一种“美读”(从欣赏的角度去读)诗歌的方法。
说明:
《仿佛》是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众多歌颂母爱的诗歌中的一首,于1926年写成,最早由我国著名文学家谢冰心翻译给中国读者。
这首诗语言极为质朴,如话家常,所以,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不巧妙引导,是很难一下子于平淡中感受到母爱的深厚的。况且,这首诗仅有12行、文字极为简略、用词极为朴实,会让学生感到寡淡无味。所以,老师要在引导品读上下功夫,通过反复诵读、仔细体味来感悟、体会、理解成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另外,作者写这首诗时已经65岁,诗中反复说“我不记得我的母亲”,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实际的情形是:诗人是家中第14个孩子,而母亲每天要操持近100口人的家庭的事务,忙碌情形可想而知,再者,母亲死的那年,诗人才13岁,并且,当时他还处在熟睡之中,等到他一觉醒来,才知道母亲已经离开了人世。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方面,诗人对母亲的印象应该是越来越谈,另一方面,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应该是越来越浓烈、越来越深刻,所以,每节诗的第一句语义总是与后面的三句形成了转折,跌宕起伏,而且,诗人不断吟咏,母爱渐次清晰、扩大、直至漫溢开来,将“我”“包裹”。至此,作者用极为朴素的意象如“在游戏中间”、“在我玩具上回旋”、“她在晃动我的摇篮时所哼的那些歌调”、“在初秋的早晨”、“合欢花香”、“庙殿里晨祷的馨香仿佛向我吹来母亲的气息”、“母亲凝住我的目光布满了整个天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