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28张。》(沪教版,七年级第一学期)。课件中拓展了不少其他相关的二战故事,对日记内容进行了详细地解析,并训练了拟题。同时还附上了配套的教案和音乐文件。
教案约2350个字。
一八 《密室日记》教案
世外中学 郑英杰
一、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并学习日记的写作形式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文中主人公安妮的心理描写,理解其在恶劣环境中的痛苦与恐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并学习安妮乐观、坚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主人公安妮的心理描写,理解其恶劣环境中的痛苦与恐惧。
2、体会并学习主人公乐观、坚强的品质。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课前预习,熟悉课文的大致内容,并查找“二战”期间纳粹大肆迫害、屠杀犹太人的资料。)
(〇)字词积累
1、抑郁 2、懦(nuò)弱 3、三更半夜 4、哀求
5、憔悴(qiáo cuì)6、祈(qí)求 7、虔(qián)诚 8、天差地别
9、阳光普照 10、和风轻拂 11、浮躁 12、踱(duó)
13、幽默 14、天赋 15、振奋 16、挨(ái)饿
17、腐烂 18、芸芸众生 19、蜕(tuì)变 20、摧毁
21、沮(jǔ)丧 22、唉(āi)声叹气 23、周遭
(一)导入
1、媒体出示关于“二战”期间,纳粹大肆迫害、屠杀犹太人的资料。
2、故事导入:介绍电影《钢琴家》的情节
导语:在废墟中,钢琴成了波兰钢琴家的心灵伙伴,也帮助他幸运地躲过了那次“大浩劫”。同是犹太人的安妮在那段日子里把什么当作她的朋友?——日记
3、日记——特殊背景下写下的日记——揭示课题《密室日记》(参考注释一)
明确:日记是自己每天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的真实记录,有的兼记对这些事情的感受。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是自己真情实感的体现。(参读“知识框——日记”第76页)
(二)整体感知
1、初读·思考:
“我觉得我仿佛要爆炸。我知道哭会有帮助,可是我不能哭。我浮躁不安。我从一个房间踱到另一个房间,从窗框的细缝呼吸,感觉到我的心在跳着……”
为什么“我”想哭却不能哭? “我”为什么有要“从窗框的细缝呼吸”?
[答]正处活泼好动年龄的安妮必须对外抹杀自己的存在,密室使安妮感到非常窒息。
2、分析·圈划:在日记里,安妮是怎么表达这种“窒息”的感受?
日记(1943年11月8日 星期一)
(1)在我心目中,我们八个人好像是一块蓝天,四面八方被逐渐逼近的乌云包围着。我们站着的这块圆圆的地方还是安全的,但乌云正在围过来,我们和那一直逼过来的危险之间的圆圈愈收愈紧。
比喻,“蓝天”——安妮纯洁善良,向往自由和和平,对美好的未来充满渴望;“乌云”是指密室外战争的危险。“逼近”兼有逼迫和接近的意思,凸现出这种“抑郁、窒息”的感觉。
(2)大片乌云像一堵穿不透的墙一样挡在我们面前,想压碎我们,只是还压不过来。我只能哭喊着哀求:“哦,圈子,圈子,打开来让我们出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