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28张。制作精良,分析到位,充分解析了“景与情”的互动、“人与河”的关系。另附上配套的教案。约4160个字。
七 滹沱河和我(牛汉)[教案]
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 郑英杰
一、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习作者情景交融、前后呼应的方法,掌握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质疑,理解“滹沱河”的性格与“我”的性格成长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情致,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深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文中的“我”被称为“小滹沱河”的原因;
2、理解“滹沱河”的性格与“我”的性格成长的关系。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〇)字词积累
1、滹(hū)沱河 2、淘气 3、告诫(jiè) 4、光景
5、管束(shù) 6、莫名其妙 7、拽(zhuài) 8、恍惚(huǎng hū)
9、瞅(chǒu) 10、吭(kēng)声 11、一骨碌(gū·lu) 12、铁锹(qiāo)
13、赫然 14、深褐色 15、蠕(rú)动 16、和谐
17、密密匝(zā)匝 18、喘(chuǎn)息 19、惶恐 20、吞噬(shì)
21、栅(zhà)栏 22、揪(jiū) 23、木椽(chuán) 24、翕(xī)动
25、陷落 26、战栗(lì)
(一)导入
1、导入问题: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你们有没有被比作其他事物,从而来体现你们的特点?(用比喻句回答,并讲出两者相似点)
(随堂读写本)学生写下比喻句(主体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别人),并交流。
2、今天要学习的作品中提到,文中的“我”(即作者——牛汉)就被家人比作“滹沱河”。
“你这脾气,真是个小滹沱河。”(为什么把“我”比作“滹沱河”呢?——核心问题)
3、作者简介
(1)学生根据所查资料介绍滹沱河和作者牛汉
(2)老师补充:著名诗人、作家。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有诗集《温泉》(获全国优秀诗集奖),有散文集《滹沱河和我》、《萤火虫》。
诗如其人———诗人牛汉印象
牛汉原名“史成汉”,后曾改为“牛汀”,牛汉是他写诗时用的笔名。我觉得,牛汉才像他的名儿,才应该是他的名儿。他是那种只要见过一面,就会让你永远记住的人。1982年春天,在北师大读研究生的时候,导师李何林、杨占升先生请来许多学者作家给我们授课,其中就有牛汉。那天,在众人目光的注视下,牛汉大步走进教室。嚯!真是“人如其名”。他身材高大,足有1.9米。这样的体格,却不打篮球,而是写诗。他写的是什么诗,该不是那种见月伤心、对花垂泪的诗吧。果然,他讲的是抗战时期活跃于诗坛的“七月诗派”,他自己也是这个诗派中的重要一员。他讲课不像有的学者那样理论化,但却生动、活泼、质朴、丰富,让你回到历史现场之中。牛汉笑起来的时候很天真,一脸的灿烂,像一个孩子。我印象很深。说来也巧,1984年毕业后,我到了牛汉所在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成了他的年轻同事。几个月后,我竟又和他一起到江苏常州,参加一个学术会议,而且住在一个房间。第一天就寝前,牛汉郑重地告诉我,过去他曾被==抓进监狱,被捕时因奋力反抗,被军警用枪托砸伤头部,落下了颅脑外伤后遗症,夜里有可能突然大声喊叫,也有可能走出房间,到外边游走。他叫我有个准备,不要害怕。不知为什么,我听了并不觉得恐惧不安。几夜过去,也没发生他讲的那种异常情形。后来,从他赠给我的诗选中,果然读到了《梦游》诗,而且有两首。
选自:《中国文化名人乡情散文选》
4、导入新课:
(1)滹沱河和“我”有什么关系?“为甚么要把我跟滹沱河一块说?”
——这是本文的核心问题
(2)“我”认识这个关系、解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也是“我”逐渐成长的过程,了解家乡、逐步热上家乡的过程。
(二)初读课文
1、“成长”自然与时间有关,请找出文中重要的时间标志。
“从我三四岁时起”(第1节)、“过了不多久,记得是个春天”(第3节)、
“1929年的秋天,我已在村里小学校读一年级”(第10节)、“几天以后”(第17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