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610字。内容完整,是教师备课的实用资料。
《发明与发现的国家》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中外重要作家文学常识。
2、筛选相关信息,揣摩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3、了解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以及深远影响。
教学重难点:
揣摩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本文节选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中国科学技术史》是凝聚着李约瑟后半生心血的长卷著作。书的英文名原为“中国的科学与文明”(Science andCivilisation in China),请人为中译本题写书名时改为现名。在英语中的“科学”(science)与“技术”(technology)有着明确区别,而且在其论述中也是把“科学”与“技术”、“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等区分开的,作者在本书中所探究的是,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科学与文明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促进其发展的内在原因,并非简单地停留在技术应用层面上。我们应该从作者的原书名去理解他的写作理念。
二、了解作者
李约瑟(Dr.Joseph Needham,1900-1995),英国人,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名誉所长,长期致力于中国科技史研究。撰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科技史学家。 1994年被选为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李约瑟博士是英国著名科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FRS)、英国学术院院士(FBA)、中国科技史大师及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当代杰出的人文主义者。他早年以生物化学研究而著称,30—40年代出版了《化学胚胎学》(三卷本)及《生物化学与形态发生》,在国际生化界享有盛誉。1937年,在鲁桂珍等三名中国留学生的影响下,皈依于中国古代文明,转而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医学,从此一发而不可收。1942年秋,受英国皇家学会之命,前来中国援助战时科学与教育机构,在陪都重庆建立中英科学合作馆,结识大批的中国科学家与学者,并结下深厚的友谊。在华的四年,李约瑟广泛考察和研究中国历代的文化遗迹与典籍,为他日后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作了准备。1946年春,李约瑟离任,赴巴黎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主任。两年之后,返回剑桥,先后在中国助手王铃博士和鲁桂珍博士的协助下,开始编写系列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约瑟亲自发起并分别就任英中友好协会会长、英中了解协会会长,先后八次来华考察旅行,大规模地搜集中国科技史资料,实地了解新中国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情况。1954年,李约瑟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轰动西方汉学界。他在这部计有三十四分册的系列巨著中,以浩瀚的史料、确凿的证据向世界表明:“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李约瑟一生著作等身,被誉为“20世纪的伟大学者”、“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三、整体把握课文
《发明与发现的国家》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中的核心部分,着重地论述了作者涉足中国科学与文明的历史研究的原因,揭示自己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指导思想。
《发明与发现的国家》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从科学史研究存在的种种问题,谈到研究中国科学与文明的缘由,揭示《中国科学技术史》全书的主题。本段可以分为4层。
第1层,开头一句,科学史在人类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文章用了“头等重要”四字,言简意赅地说明了科学史为什么会成为研究的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