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280个字。
《鱼,我所欲也》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
学习目的: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学习过程]
一、简介
1、作者
孟子(约前 372 一前 289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课文题解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二、思考
1、孟子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2、《鱼,我所欲也》的文体有什么特点?
3、在课文中作者发表了什么观点?
4、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要掌握哪些字、词?
三、生字正音记形。
箪(dān) 苟得(gǒu) 不屑(xi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