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课时,约3700字。
酬赠诗四首(教案)
教学要点:
1 通过《节妇吟》《近试上张水部》进一步学习比兴手法;
2 学习化解生活尴尬的交际技巧;
3 理解比喻创新是诗意创造的主要路径,而新奇的比喻产生于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激情。
第一课时(2007年6月1日 星期五)
内容 鉴赏《节妇吟》《近试上张水部》
步骤
一 导入,由口头作文引入到“生活的尴尬”的话题上来。
二 鉴赏《节妇吟》
(一)讲述张籍的“尴尬”:应运李师道,就不能与中央保持一致,而拒绝,则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于是有了《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一诗,展示基本解读文字:
这首诗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主人公受人赠珠而又还珠时的心理,塑造了一位顾全名节、对丈夫忠贞不渝的女子形象,曲折表达诗人不便明说的婉拒之意。全诗分两个层次。首四句“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为第一层次,写接珠。前二句从对方角度写授珠,后二句从自己角度写受珠。汉乐府“何以结相思,双珠玳瑁簪”,可知赠珠是表示爱情。接珠似为对方用情之深所感,但细读下文,方知其中颇具讽意。后六句“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为第二层次,写还珠。前四句写还珠原因,后二句写还珠情态。“妾家”句写其富有;“良人”句写其贵重。《史记"淮阴侯列传》:“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这里指“良人”供职朝廷,位置显赫,宠信有加。这里表明自己不会因赠珠者富贵而动心。“知君”句上接“缠绵意”,“事夫”句上接“妾家”句,表明自己早已立誓与夫同生共死,从一而终。既然难以两全,只有还珠,故末二句才有相逢恨晚的说法。“双泪垂”写还珠情态,指对“君”的感激;“何不相逢未嫁时”是对“君”的表白,似乎 “君”更比“良人”重要,但事已如此,绝不可能改弦易辙。
(二)意读,请学生根据原诗,以他三人称的口吻分两段讲述这个故事
1 接珠
一个已婚妇女遇到一个对自己有意的男子,两人先是以目传情,接着那个男子就送给这个妇女一对明珠,尽管坚持不收,但拗不过男子的真诚,感到却之不恭,最后还是收下了,并珍藏在内衣里。
2 还珠
这个妇女自从珍藏这对明珠之后,总是感到心神不宁,她经受不了内心矛盾折磨的痛苦,最后决定把这对明珠还给那个男子,向他表明:“自己家门显赫,丈夫威猛,尽管也明白你的用心,但我早已决心与自己丈夫白头到老,现在把明珠送还给你,我内心也很痛苦,真恨为什么没在出嫁前认识你。”
教师最后展示故事梗要:
一个男子,热烈地恋爱着一个已结婚的女人.因而赠送她两颗明珠。这个女人对这个男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