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810字。  
《为政以德》课堂教案
 一.充分预习
自读三遍。集体朗读,正音正字。告知本课重点字词、句式,让学生自己琢磨。参照注释和译文翻译各章,找出翻译不顺或你认为有误的地方。
二.整体感知
    《论语选读》1-4课是政治专题,本课中心论题为“为政以德”(板书)。是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做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以德为政”。请同学指出本句翻译错误处。
    生:“以”翻译成“运用”不正确,词性不对。“运用”是动词,“以”应翻译为介词性的“用”或“凭”。
    本课明确提出“为政以德”的主旨及意义的是哪些章节?“为政以德”的意义是什么?
    生:一、二章统领全文,鲜明提出本课的中心主旨“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并揭示了意义:
    1.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翻译)首章用一形象的比喻道出了“为政以德”的意义,用当代政治术语来说,就是人民紧密的团结在以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示例: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孟子"离娄上》)
    2.有耻且格。
   (翻译此章)二章用鲜明的对比道出了“为政以德”的意义。胡锦涛提出“八荣八耻”,提倡社会主义荣辱观,号召全社会人民要有羞耻心。但夫子说“为政以德”,百姓自有羞耻心了,世道人心、社会风气自正。
   (驳:一些教案把“为政以德”的意义归结为“无为而治”。窃以为欠妥。单言“无为而治”,在当代人眼中,恐怕都以为是老子虚静无为的道家思想吧。儒讲无为而治与此有别。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15.5)李泽厚辨之甚明。《集释》:言任官得其人,故无为而治。《新序"杂事三》云:故王者劳于求人,佚于得贤,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前所学《谏太宗十思疏》“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亦是儒家的无为而治。李泽厚讲(2.1)章亦误,钭东星先生认为:北辰居其所是喻君以崇高道德居位凝聚四方,非至尊不动,可以无为。)
    示例:(韩)延寿为吏,上礼义,好古教化,所至必聘其贤士,以礼待用,广谋议,纳谏争;表孝弟有行,修治学官……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约誓明。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岂其负之,何以至此!”吏闻者自伤悔,其县尉至自刺死,门下掾自刭。
    延寿出行县至高陵,民有昆弟相与讼田,自言。延寿大伤之,曰:“幸得备位,为郡表率,不能宣明教化,至令民有骨肉争讼,既伤风化,重使贤长吏、啬夫、三老、孝弟受其耻。”是日,移病不听事,因入卧传舍,闭阁思过。一县莫知所为,令、丞、啬夫、三老亦皆自系待罪。于是讼者宗族传相责让;此两昆弟深自悔,皆自髡,肉袒谢,愿以田相移,终死不敢复争。郡中歙然,莫不传相敕厉,不敢犯。延寿恩信周遍二十四县,莫敢以辞讼自言者。推其至诚,吏民不忍欺绐。(《资治通鉴》卷二十六)
    师:夫子二千五百年前的教言“为政以德”有如此重大的现实意义,所以我们必须先弄清什么是“为政以德”。
    比较“政”、“刑”、“德”、“礼”,明确其区别。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