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950字。中国书斋故事
□王志坚 陈凤桐
《读书文摘》2008年第1期
  翁同龢·瓶庐 
  翁同龢(1830-1904年),清代学者、书法家。字声甫,号玉圃、叔平,晚号松禅。江苏常熟人。咸丰六年状元。历官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为同治、光绪两朝帝师。著有《瓶庐文稿》、《瓶庐诗稿》等。 
  曾用斋号:瓶庐、蜩翼居、紫芝白龟之室 
  “瓶庐”,为翁同龢革职后归隐江苏常熟虞山西麓的轩斋名,寓“守口如瓶”之意。 
  翁同龢在朝四十多年,以其帝师之尊,枢臣之重,参与了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等晚清政坛上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素有“中国维新第一导师”之誉。缘何起个怪怪的“瓶庐”做斋号呢?这得从他的人生晚境聊起。 
  1895年春的“公车上书”,打破了京都的沉寂。翁同龢虽已是年过花甲,仍坚信“非变法不足以图存”。他依仗两朝帝师的特殊身份和朝廷重臣的地位资望,与支持维新的大臣缔结为帝党的中坚力量。1898年6月15日,正是翁同龢六十九岁生日。此前四天,由他草拟《明定国是诏》,光绪帝宣布变法。可偏赶在他生日这一天,慈禧太后一纸令下,以翁氏“近来办事多不允协,屡遭人参奏,且于召对时咨询事件,任意可否,渐露揽权狂悖”等罪名,强迫光绪帝将他“开缺回籍”。 
  “家无薄田输官租,又无一椽安厥居”。翁同龢任京官期间,从未在籍置办家产,罢归后也就无屋可居了。1898年12月,他变卖了字画古董换得银两四百,再加子侄亲友的相助,在虞山鹁鸽峰下盖了一座简朴的仿京式院落,分前后两厅,前厅为书斋和卧室,后厅则是客厅与仆人住处。院内凿池引水,养鸡种菜,四周竹篱环绕,别是一派乡野景观。第二年初春,新居落成,翁同龢喜作诗贺道: 
  来日婉婉嗟春暮, 
  去后缠绵恋主恩。 
  新竹茅屋无一物, 
  可怜犹觅旧巢痕。 
  书斋起何名为好?翁同龢思量再三。 
  有关他回籍后的行踪,已经成了当时上海《新闻报》、《申报》等报纸关注的热点;再者,苏州知府及常熟、昭文两县的县令,因大都曾是翁同龢的下属或门生,对他仍多有敬重和礼待之情。翁同龢以自己被贬革职的处境,怕只怕因此为那些包藏祸心者提供口实,再行陷害自己,亦殃及他人。唯有钳口结舌,守口如瓶,才能安身立命,安度晚年。为时刻提醒、告诫自己,他便给新居起名“瓶庐”,自号瓶庵、瓶斋、长瓶、瓶庵居士、瓶斋居士。翁同龢曾在门上贴上一项规约,上写着五条“不”:“一不写荐信,二不受请托,三不赴宴会,四不见生客,五不纳僧道。”还以此给自己取了个号,叫“五不居士”。自题斋联道: 
  入我室皆端人正士; 
  升此堂多古画奇书。 
  文章真处性情见; 
  谈笑深时风雨来。 
  “去后缠绵恋主恩”。瓶庐前厅正中,特置一块方形石板,归隐后每逢同治帝忌辰、光绪帝生辰、西太后万寿节,翁同龢就会双膝跪石,在此面北遥叩,以表忠臣之思。更多的时候他则是闭门谢客,“案有笔研,架有书”,或读经研碑,或绘画作诗。耽于禅悦的他,每天早起诵读《法华经》,以静居心,与三峰住持药龛和尚纵论佛法,鉴字赏画。作诗曰: 
  山斋雨坐漫焚香, 
  几净窗明竹树凉。 
  午睡起来无一事, 
  自磨残墨写潇湘。 
  其间,常来瓶庐的有两人,一是翁同龢的外甥俞金门。俞很有学问,常来与其舅谈论诗文,求教学问,很受翁同龢的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mutualitydow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