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4880字,注重基础,附有系统练习,很实用。
祸兮福兮
山东菏泽一中 王存如
【储备文言知识】
一、字词知识
1.易读错的字
颣(lèi)泮(pàn)
2.通假字
高下相盈 “盈”通“呈”
建德若偷 “建”通“健”
受国之垢 “垢”通 “诟”
3..词类活用
曲则全,枉则直 “全,直”活用为动词
光而不耀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光芒
4.文言句式
圣人执一为天下式。判断句
5.古今异义
大象无形 古:大的形象 今:动物的一种
善复为妖 古;指不善 今:指妖怪
大方无隅 古:最方正的 今;不吝啬
二、作家作品
老子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据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即管理图书的官,当时的图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档案),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他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著有《道德经》五千言,但经考证是后人或老子同时代稍后的人根据老子的言行编纂的,又名《老子》,基本上概述了老子的思想。他在世界上较早提出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人们提供了观察社会、思索人生的独特视角,他的思想是构筑中华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组成部分。他又是现实生活中一位特立独行的奇人,为人处世卓尔不群,在当时和后人的心目中包裹着浓厚的神秘色彩,神化传说中的太上老君指的就是他。
也许正是如此,老子才半云半雾,“神龙见首不见尾”,令人好奇。最有代表性的记述是关于孔子求见老子的故事,说孔子见老子问“道”,老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也。”孔子又问“仁义”,老子说:“今仁义惨然而汩人心……夫子修道而趋,则以至矣, 又何用仁义?……夫子乃乱人之性也。”又说孔子引以为荣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艺”都是因人陈迹,了无新意:“迹者履之出,而迹岂异哉?”这些话对儒学理论进行了一番鞭辟入里的鞑伐与批判。孔子默默无言回来,三天没有给学生讲课。学生怪问,孔子慨叹:我见什么人做什么事都能猜测揣度其用意,“至于龙,乘云气,游太清,吾不能逐也。今见老子,其犹龙乎!”老子使名满天下的孔丘张口结舌,“神错而不知其所居也”。
三.背景
周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到了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各个阶级都在转化,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产生了新型的士,其来源很复杂,属于中间阶层,在统治阶级的最下层,同人民比较接近。士的地位虽低,却大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他们中间有的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有的则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在学术流派上表现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农家、纵横家等。当时诸侯无不礼贤下士,延揽如恐不及。士这个阶层极为活跃,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孟轲、荀卿,墨家的墨翟,法家的商鞅、申不害,农家的许行、陈相,纵横家苏秦、张仪等,都是在这一社会变革中先后以学者或政论家面貌出现于政治舞台的。他们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从代表各自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出发,对政治提出各种不同的要求和主张,并且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就是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诸子散文蓬勃发展的基本原因。
百家争鸣,对活跃我国学术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学术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对我古代文化的繁荣昌盛从各个方面都作过重要贡献。
深入研读文本
一.整体感悟
第一则材料介绍老子的哲学思想,包括主要内容(事物的相对性,变动性及知雄守雌的处世原则),来源(历史经验,时代背景)和特点(失败者的哲学),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第二则材料着眼于知识性和趣味性。老子出关而著《道德经》的传说在历史上流传甚广,甚至见于《史记》等正史,“紫气东来”和老子骑牛的传说对后世影响也很大。了解这些知识,可增加学生的传统文化积累。所选材料生动幽默,对学生的写作也很有启发。
二.研读课文
祸兮福兮
天下 皆知 美 之 为美,斯①恶②矣;
天下人都知晓美的事物之所以为美,就知晓丑了;
皆知 善之 为善, 斯不善矣。 有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