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890字。
少年智力开发报》·高考话题作文指导系列稿件之七
见仁见智  言之成理
——辩论类话题作文写作导引
湖北  胡  平
【题目】
请以“旁观者清”或“旁观者未必清”为题目,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三峡高中高三2006年11月模拟考试作文题)
【写作导引】
  该题属于辩论类话题作文,是1991年高考全国卷作文“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辩论题目的变形:相同点是都选自成语,都是命题作文,都是根据成语正反命题;不同点是当年要求写一篇辩论稿,严格限制了文体,而这道题“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更有利于学生扬长避短,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能力。
辩论类话题作文的最大特点是两个可供选择的题目争锋相对,写作时不必在孰是孰非上过多考虑,这样的题目无论正反,肯定都能言之成理,所以我们应该大胆选择自己熟悉的、思考较透彻的、掌握材料较多的一个题目来写。
先说“旁观者清”。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大到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问题的决断,小到个人事业、爱情的取舍,往往都存在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事例。
  三国时代的徐庶有大学问,排兵部阵,三十六计,滚瓜烂熟,听水镜先生之劝,投了刘备,但徐庶是个孝子,看见一封假信说母亲去了曹营,就非去曹营救母不可。徐母责怪儿子连这么点小伎俩都看不透,为儿子的弃明投暗而自尽。对此,“旁观者”山野闲人水镜先生则一眼看透。
  再说“旁观者未必清”。事物总是一分为二、辩证统一的,传统说法有的在当时是合理的,事过境迁却不合理了,有的如果失去一定的条件,本身就存在谬误。如果对传统说法进行反思,文章的思想就显得独特而新颖了。
  曾有心理学家做这么一个实验:给一些参加实验的人呈现一张图片的一部分,让被测试者描述这张图片的内容。这部分图片上有一名穿着运动服的男子在路上跑步,于是,被试们说这是一个人在锻炼身体;这时,心理学家呈现了图片的另一部分,只见那名男子前面还有一名女子一脸惊恐地跑,被测试者们立刻断定这是一个流氓在追一个姑娘;最后,心理学家给被试看了图片的全部,被试才发现图片上这两人身后还有一只老虎在追,这才是这两人要跑的原因。
  当人们作为旁观者面对一件事的时候,往往只看到一个片断便从主观上根据自己的经验下推论。这当然对我们认识某一事物有所帮助,但是,如果一个人只根据这一个片断,便自以为得到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的推论是正确的,那就失之武断了。这就如同《十五贯》里面的那个糊涂县令断案:“看她艳若桃李,岂能无人勾引?年正青春,怎会冷若干冰霜?她与奸夫情投意合,自然要生比翼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mutualitydow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