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180字。
七年级(下)语文教案与学案            班级     姓名     得分
江苏兴化张郭广园双语学校  吴连根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复习与练习(6)古代诗歌(1)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诗歌分析:
(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翻译诗歌:
   清晨,我走进古老的寺院,朝阳照耀着高高的树林。曲折的小路通向幽深之处,后
禅院花木掩映,又浓又深。忽见山峦滴翠,光彩悦目,翩飞的群鸟十分欢欣,清清的潭水倒映着山影,人的心灵也变得空明纯洁,仿佛大自然的一切声响都消失,只听到悠扬不尽的钟磬之音。
2、整体理解:
常建,唐代田园诗人。诗歌借佛寺禅院清远深静的环境,抒写旷远淡泊的胸襟和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 ,感染力强。诗歌用了以静写动,以静衬动的写法。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  “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3、具体分析:
(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 “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这种清幽、寂静的环境,正适合他的情调和兴趣。他性情如飞鸟,向往自由;心境如止水,万事皆空。“曲径”,竹林丛中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
“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
——以上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4)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以动显静,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俱”,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和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4、试题解答:
(1)“山光悦马性,潭影空人心”一句,“悦”“空”该如何理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