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510字。   
  《新序》二则 
  上海市致远高级中学  伍文林 
  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和实词。 
  2、 研读课文,体会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和说理形象的特点。 
  3、学习古人崇高的品德,了解“诚信”和“廉洁”的现实意义。 
  说明: 
  本文选自《新序》,是刘向采集舜禹以至汉代史实,分类编纂而成的一部书,轶闻轶事,半史半闻。教师在学生自行翻译为主,教师点拨难点为辅的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把握和语言的感受与品味,认识和理解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和写作特点,深刻了解作者表达的主旨。因此课堂中应着重引导学生立足课文,学会分析和归纳,充分感受作者是如何表达他的主旨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掌握说理形象的特点。 
  2、 难点:对古人追求“诚信”“廉洁”的精神动力的理解。 
  说明: 
  这两篇短文各有特色,针对高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学的重点设计为立足文本,抓住文章的特色,难点激疑,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研究、讨论等方式加以解决。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东汉有个名臣叫杨震,他官居荆州时,发现王密才华出众,便向朝廷举荐他为昌邑县令。数年之后,杨震路过昌邑,王密亲赴郊外迎接恩师。到了夜里,王密前去拜访,从怀中捧出黄金献给杨震,说现在是深夜,无人知道。杨震正色道:“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王密听了这番话,羞愧地告退了。只有内心高尚,有着极强的发自内心的道德约束的人,才能做出象杨震一样的行为,比如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的季子和子罕。 如果有学生知道这个故事,不妨请学生来说说。 从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入手,创设学习古人高尚品德的氛围,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散读课文 
  初步感知 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内容。读文章的要求:1、借助手中的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在书上做好标记。如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当场提出,师生共同解决。 
  2、两篇短文分别赞扬了什么品质? 
  1、(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1) 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  
  译:徐君观赏着剑,未开口要,但脸上显出想要的表情。  
  (2) 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  
  译:继位的国君说:“先父没有这个遗命,我不敢接受这把宝剑。”于是季子就把剑挂在徐君的陵墓旁的树上,离开了。  
  (3)我以不贪为 宝,尔以为宝,若 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  
  译:我将不贪作为我的宝贝,你将玉作为宝贝,如果(把玉)给了我,(那么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了,还不如各人拥有自己的宝贝把。  
  (4)子罕非无宝 也,所宝者异也。  
  译:子罕不是没有宝贝,只是他当作宝贝的东西(与众)不同罢了  
  (5)其知弥精,其 取弥精;其知弥粗, 其取弥粗。  
  译:一个人的知识越精深,他所选择的越精妙;一个人的知识越浅薄,他所选择的也越浅薄。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作概括——文章分别赞美古人的两种美德,诚信和廉洁。 自学能力是高中生需要掌握的一个本领,老师在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的基础上,稍微做一些难点重点句子的翻译点拨;而交流初读后的感想有助于更深入地分析、把握文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