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560字。
高考作文审题训练
第一课时
   作文考试,最关键的当然就是审题,审题正确,一篇文章就成功了一半。在高考中作文题型往往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是“话题”作文,有时是“材料”作文,有时是“命题”作文,所以我们在作文训练中千万不能偏于一隅,盲目跟风,揣摩试题。“材料作文”也罢,“话题作文”也罢,都不过是提供一个背景,让同学们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关键是同学们要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受,要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学会对一些生活现象进行思考,引出自己的感悟和观点,这样在考试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为了帮助同学们掌握作文审题的技巧,我们试图从思维方法的角度加以引导示范,探讨审题的规律。
一、 示范讲解:
材料一(2006全国高考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题目;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评分:基础等级内容和表达各20分共40分,发展等级即特征20分)
(一) 全面解读材料,找出故事角度。(审题)
 2006年全国高考语文卷1的作文试题同前两年作文试题相比,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首先,从命题思路来说,延续了去年考题的命题思路。那就是:注重思辨,强调联系。我们不妨把三年考题所体现出来的思维关系展示出来。2004年考题:相信自己与听信别人的意见。话题所体现的辩证关系是:全面客观,一分为二。2005年考题所体现的关系是:偶然与必然,现象与本质。2006年材料所体现出来的辩证关系是:主观与客观,表象与本质。可以看出,在命制作文试题的时候,命题人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考出学生的思维水平。实际上,这也正是检验一个学生作文水平高低的最佳手段。 
 其次,2006年考题与往年相比 ,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在连续考关系型话题作文之后,今年的考题变化成供材料自定立意作文。相对于话题作文,这种作文形式从表面看似乎只是缺少了提供“话题”这一环节,实际上写作范围与以往话题作文有明显区别。这种作文比话题作文范围更宽,根据材料内容,我们可以拟定好几个话题。所以考生的写作自主权更大了。也可以这样说,以前的考题是一个材料一个话题,今年的考题是一个材料,多个话题。 当然,写作范围的扩大也不是毫无边际,材料中说“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正是给你的写作画的一个边界线。   对这则故事的理解可以有五种角度:
    第一,从牧羊人来看         
 第二,从牧羊人之子来看       
  第三,从乌鸦角度看
  第四,  从老鹰角度看      
  第五, 材料主旨角度(综合)
   无论从哪一角度来写,都可以得出有益的结论。
   1从牧羊人的角度来看,乌鸦是自不量力。所以,牧羊人才不无嘲讽地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诚然,既然是乌鸦,既不具备雄鹰的利爪、锋喙,又不具备雄鹰的勇力、速度,它不具备能够抓走山羊的客观条件。牧羊人对它的评价显然是击中了乌鸦的要害了。 
      2从牧羊人之子的角度看,这只乌鸦是一只非常可爱的小鸟。孩子并没有弄懂父亲对乌鸦自不量力的嘲讽,但是,孩子却从童心中发出了对乌鸦的喜爱:这只鸟很可爱, 它有勇气,敢于尝试。
  老鹰与乌鸦统一在牧羊人父子的角度。
    3从综合角度看,这则故事,事浅而意深。它具有多重含义:
    (1).从实际出发。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不顾自身的客观条件,一味盲目地学习他人,结果不但不能得到成功,有时还会陷自己于尴尬的困境之中。
    (2).勇气的可爱。乌鸦虽然失败了,但是,它的身上透露出的那种一往无前的勇气,仍然值得肯定。但是,这种勇气必须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之上,否则,只会留下让人嘲笑的话柄。 
      (3).批评的善意。牧羊人对乌鸦的批评虽然非常尖锐,但充满善意。牧羊人并没有因为乌鸦自不量力而置乌鸦于死地,而是提出了善意的批评。自不量力者并非仅有乌鸦,我们都可能因为追求某一目标而有时陷入自不量力。但是,犯了错误,能够认识错误,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