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920字。
人教社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
万紫千红
〔学习目标〕
1.理解父母对儿女的深情。
2.理解“爸爸”的形象。
3.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
4.学习记叙中的伏笔与照应。
〔学习重点〕
1.重点(1)理解父母对儿女的深情。(2)理解“爸爸”的形象。
2.难点(1)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2)记叙文中的伏笔与照应。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作者(出示课件1-5页)
1.作家作品简介。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富的。迄今为止,已出版了18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共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另外有《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本文节选自《城南旧事》。《城南旧事》写的是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二、检查预习(出示课件6、7页)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肿胀(zhŏng zhàng)    叮嘱(zhŭ)    骊歌(lí)      徘徊(pái huái)    抽屉(ti)
2.解释下面的生词:
(1)肿胀:肌肉、皮肤或黏膜等组织由于发炎、郁血或充血而体积增大。
(2)叮嘱:再三嘱咐。
(3)恐惧:惧怕,害怕。
(4)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疑不决。
3.插入歌曲《送别》(出示课件8页)
4.导入讲读:(出示课件9页)
在毕业典礼上,“我”从衣襟上的夹竹桃引起对爸爸的回忆,回忆中有欢乐的笑声,也有感伤的泪水;有爸爸严厉的责罚,也有他绵绵的爱意。爸爸的花儿落了到底是什么意思,请阅读课文。
三、阅读教学过程。自由阅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出示课件10-15页)
1、质疑:文中对“爸爸”的回忆都是由眼前的事引发的。试从课文中找出这方面的例子,并说明“花”在文章中的作用。 
讨论并归纳:
(1)开篇从衣襟上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
(2)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说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
(3)从钟声响了,毕业典礼就要开始,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