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0230字。
(第六单元诗词诵读)
SHIWEILONG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文: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赏析《蜀相》是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七律中的名作。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O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特别是其中的“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一个“寻”字。这个寻字有着丰富的含义,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柏森森”三个字还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这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 
   颔联两句 “映阶”,映照着台阶。古代的祠庙都有庭院和殿堂。人们要进入殿堂,要拾级而上。“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有如特写镜头,由远写到近,从祠堂的外部说到祠堂的内部,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内景。“映阶碧草自春色”,是承接第一句的丞相祠堂。碧草映阶,足见草深,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游人也很少来到这里。“隔叶黄鹂空好音”,是承接第二句的古柏森森。黄鹂隔叶,足见树茂;黄鹂空作好音,表明武侯呕心沥血所缔造的一团糟,已被后人遗忘。这两句诗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并含有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味。它同时还含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这一层意思。特别是诗句中的“空”和“自”两个字的巧妙运用,使这一联的含义更加丰富。对于这两句,杜诗的评注者们有的认为是写景,有的认为是“真正抒情,而非实在写景”,这两种说法当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更确切些说,应当把这两句看成是“景语含情,情语寓景”。 
    颈联, “三顾”,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是,刘备三次登门拜访的事。 “天下计”,是指统一天下的谋略。具体地说,这里指诸葛亮所制定的以荆州、益州为基地,整饬内政,东联孙权,北搞曹操,而后统一天下的策略。“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是指辅佐刘禅匡济艰危。“济”,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守成、成了事业。“老臣心”,指诸葛亮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两颈联句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因为这一联是全首诗的重点和核心,所以诗人从开篇起便暗运斧斤,不断蓄势,一路盘旋,到此才着力点明,并用了浓重的笔墨。杜甫常以议论入诗,这不仅使他的诗歌内容有了特色,还体现了杜诗的一种技巧。杜诗的议论正由于有情韵,不仅没有冲淡诗的气氛和完整形象,反而使诗的抒情气氛更为浓重,形象更为丰满。
     尾联,“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公元二三四年),他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今陕西省),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军中。“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这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这两句诗是叙事兼抒情;再加上前面六句有力铺垫,使读者感到收束得既有精神,又有余味。清代王渔洋曾经说:“为诗结处总要健举。”沈德潜也认为“宕出远神”是诗歌结尾的一种好方法。所有这些妙处,都在本诗的结句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凭吊古迹的作品非常多,有的人到一处名胜古迹,照例做一首诗,里面有没有感情呢?多少有一点,但谈不上深厚。我们说杜甫是抒情的对手,在凭吊古迹的诗中,虽然说的是古代的事,但也抒发了他内心的情感。《蜀相》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这首诗前半首写景,后半首抒情。前后两个部分以一个“自”字,一个 “空”字为纽带。诗人看到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伟人的祠庙竟变得如此破落,荒凉,从而引起种种感慨。些诗看似抒的吊古之情,实际上也是作者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书愤   陆游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我
(第一单元)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写这一组诗时,正是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刚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充满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此时他已经五十三岁了。
《龟虽寿》更可贵的价值在于它开辟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弄得汉代文人不会写诗,作为一世之雄而雅爱诗章的曹操,带头叛经离道,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空气。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身边聚集了“建安七子”等 一大批文人,他们都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经战乱的时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慷慨激昂。正如《文心雕龙·时序》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尤其是曹操,鞍马为文,横槊赋诗,其诗悲壮慷慨,震烁古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种充满激情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
     《龟虽寿》是一首极富哲理意味的咏怀诗,诗中表现了曹操乐观自信,顽强进取的精神,对后人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前四句第一层,全部是以物为喻,以形见意,又意在言外,喻意富含,托物起兴,兴中有理,以神龟和腾蛇为喻,说明世上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的客观规律。“神龟虽寿”,说命长;“腾蛇乘雾”,言技高,不管命有多长,本领多么高,最后都逃不掉死亡的命运,也就是违逆不了客观自然法则。人亦如此,长命百岁,官高位隆,最后都要成为土灰。死亡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但由此却引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一种认为人既然都要死,死后一切皆空,倒不如及时行乐;另一种则认为既然要死,就应该使生活有意义、有价值。而诗人是怎样认为的呢?
  中四句第二层,先写马喻,再言人事,先用“志在千里”的具体写法,后用“壮心不已”的概括语言,虚实相映,物人相发,形象生动,类比贴切。千里马已老,但还“志在千里”, 这两句是比喻,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这就显示了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和气概。这两句比喻是为了引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烈士暮年”和“老骥伏枥”相呼应,“壮心不已”和“志在千里”相映照,曹操直抒自己虽然到了晚年,但还有着一颗建功立业的勃勃雄心,还有着对宏伟理想的追求。表现了曹操建功立业,信心百倍,壮志凌云的豪情。
  这四句是全诗的意旨所在,也是一直为人称道的地方。前四句颇有暗淡伤感之意,而这四句一出,顿改前调,鸣奏出昂扬之音,突发出慷慨之声。由此可见,曹操显然主张有生之年积极创造,建立功业,名标青史。
  后四句第三层,回应第一层,又更进一步,总结上文,且归于理性。人们寿命最后总有终结的一天,但寿命的长短却有不同,这长短之期,不仅仅是天命决定的,还掌握在人自己的手中。如果注意物质上的保养,又有适当的精神调养,那就可以延长生命。诗人在此好像讲养生之道,其实他另有哲理,表达了一种不服老、不信甜蜜的人生态度。
  诗的最后按乐章尾声的格式写上“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表面赋诗明志之意。
 第一层颇有降抑之意,第二层大有昂扬之态,这样,全诗跌宕起伏,又肌理缜密,闪耀出哲理的智慧之光,喷发出奋进之情,振响着乐观声调。
  全诗朴实无华,格调高远,慷慨激越,显示出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mutualitydow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