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含说课稿,约4770字。
《浪之歌》教学设计
石首市笔架山中学   陈艳红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理解作者笔下海浪的形象。
  能力目标:把握诗文的节奏和美妙的意境,在品读中理解诗歌的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情感内涵;理解作者笔下海浪的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黎巴嫩文坛骄子
          ——纪伯伦
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文学与绘画是他艺术生命的双翼。
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他清丽流畅的语言征服了一代代世界读者。
二、美读   入诗境
1、简介散文诗,指导朗读
①对称句式      注意停顿       读出节奏
例:清晨,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海誓山盟,于是/他把我/紧紧搂抱在怀中;
傍晚,我把/爱恋的祷词/歌吟,于是/他将我/亲吻。

潮水/涨来时,我/拥抱着/他;
潮水/退去时,我/扑倒在/他的脚下。

②找出韵脚      注意抑扬       读出韵律
例: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 

③长短交错      注意舒缓       读出深情
例:

夜阑人静
彻夜不眠让我
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形容憔悴
惟有我纵使我
彻夜不寐;满腹爱情,
时而歌唱,  而爱情的真谛
时而叹息。就是清醒。

把握感情基调:深情舒缓
有感情齐读课文。
配乐范读,学生跟读。
2、用“         的浪”句式说话,感受海浪的形象。
(如:热情洋溢的浪   一往情深的浪   无比忠诚的浪   多情浪漫的浪   温柔善良的浪   痴情的浪   缠绵的浪   任性的浪等)
明确:浪是海岸的情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是一个博爱者。
《浪之歌》说课稿
石首市笔架山中学    陈艳红
一、说教材
《浪之歌》是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十课《组歌》中的第一篇,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全是散文诗,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加强朗读,注意课文中的联想与想象,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
《浪之歌》是一首极富浪漫色彩与抒情意味的散文诗,文章清丽流畅,主要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语言优美,节奏分明,韵律和谐,内蕴丰富。爱与美的主旋律回荡其间,令人陶醉不已。在诗中,海浪被诗人赋予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不仅是“海岸”的情人,而且蕴涵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海浪对爱情的态度,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他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地表达了对祖国忠贞不渝的爱和火热的衷肠。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特点,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作者笔下海浪的形象。
能力目标:把握诗文的节奏和美妙的意境,在品读中理解诗歌的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理解海浪的形象,理解海浪的情感,就领悟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情感内涵;理解作者笔下海浪的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四、说教法与手段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对于诗歌,朗读尤为重要,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这是一首语言优美,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的散文诗。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陶冶性情。
2、自读探究法与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相结合,探究诗歌的内涵。
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文配乐范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