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9630字。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一语文模块三第一、二单元试卷
2008-3-19
一、基础知识与课文理解(16分)
1、加点的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 ( )
A下颚( è ) 朱拓( tà ) 攥住(zuǎn ) 拗不过( nìu )
B嗜杀 ( shì ) 蹂躏 ( lìn ) 戳穿( cuō ) 撬开(qiào )
C衔着( xián ) 残骸( hái ) 桅杆( wéi ) 蹙缩( cù )
D歆享(xīn ) 搭讪( shàn ) 牲醴 (lǐ ) 间或(jiān )
2.选出加粗词解释全对的一组 ( )
A.形容尚小(形体容貌) 放诞(欺诈) 不经之谈(常理)
B.风流态度(风韵) 恍若(忽然) 行为偏僻(偏激,不端正)
C.乖张(偏执、不驯顺) 韶光(美) 玷辱(白玉上的污点)
D.倒也便宜(价格低) 可怜辜负(可惜) 体格风骚(姿容俏丽)
3.下列句子表达效果最好的一组是 ( )
①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拄着下端开了裂的比她更长的一支竹竿。
②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③原来她家里还有一个十多岁的能打柴的小叔子。
④原来她家里还有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4.《祝福》中“我”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就是作者自己,用这样的写法,能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B.“我”和鲁四老爷一样,同属有钱阶层,在思想上也是一致的,虽然他对祥林嫂怀着一丝同情。
C.“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是鲁迅的化身,他不满现实,但彷徨无奈。
D.“我”是串联故事的线索人物,他同情劳动人民,但对残酷的现实又无能为力,“荷戟独彷徨”。
5.对下面一段话中画线的句子的含意,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看见的人报告说,河里面上午就泊了一只白篷船,篷是全盖起来的,不知道什么人在里面,但事前也没有人去理会他。待到祥林嫂出来淘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船里便突然跳出两个男人来。像是山里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祥林嫂还哭喊了几声,此后便再没有什么声息,大约给用什么堵住了罢。接着就走上两个女人来,一个不认识,一个就是卫婆子。窥探舱里,不很分明,她像是捆了躺在船板上。
“可恶!然而……。”四叔说。
A.山里人如此野蛮无礼地在光天化日之下劫人,着实令人可恶;但是山里人缺少教化,无礼也是可以原谅的。
B.祥林嫂被婆家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劫回,是因为她自己做事不周,反而累及鲁府的家声,令人可恶;但事已至此,无可挽回,也只好由它去了。
C.卫老婆子是祥林嫂的荐主,又伙同其婆家劫走她,着实令人可恶;然而这是祥林嫂婆家的主意,并非卫老婆子的本意,因而也可以宽恕。
D.祥林嫂的婆婆竟敢串通卫老婆子,大天白日公开抢劫鲁府的佣人,实在有损鲁家的尊严和声誉,着实可恶;可她们的作为又是族权范围之内的事,难以公弃斥责。
6.对祥林嫂向“我”打听灵魂的有无时的心理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祥林嫂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精神麻木,灵魂有无都无所谓,只想弄个明白。
B.祥林嫂希望有灵魂,能和自己的儿子阿毛相见,慰藉自己孤独的心。
C.祥林嫂怕有灵魂,害怕死后在地狱被锯开来。
D.祥林嫂既希望有灵魂,又希望没有灵魂,心情十分矛盾。
7.“画眼睛”是小说《祝福》在刻画人物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作品多次写祥林嫂的眼睛,其作用是什么?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写祥林嫂初到鲁镇做工时是“顺着眼”,侧重表现她安分耐劳的特点。
B.写祥林嫂再到鲁镇时虽然仍是“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则是她人生路上遭受重大打击、内心痛苦而难以表达的外在表现。
C.写“我”在河边遇见祥林嫂时,只见她“只有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表明她在长期的迫害、打击下精神已经麻木。及至她向“我”发问时,“那没有神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这“发光”是她所产生的对灵魂的怀疑给她带来希望的结果。
D.关于眼睛的多次描写,详细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