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410字。
(高教版)《路漫漫其修远》教案
罗洛
教学目的:学习略读的方法,提高文章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略读的方法,提高文章的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养成多读多写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词语积累:
1.私塾: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处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实行个别教学,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
例句:我小时候念的是私塾,读完了《四书》和《诗经》。
2.遨游:远游;漫游。
例句:当时我对外国文学正有浓厚的兴趣,便把它作为导游图,引我在世界文学的百花园中遨游。
3.笔涩:文中指写文章不顺利、不应手。
    例句:习惯以后,就不会感到笔涩,拿起笔就很顺当地写下去了。
    4.囫囵吞枣:把枣整个儿吞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做事不加思考,笼统含混。
    例句:读书需要多思,否则容易囫囵吞枣,食而不化。
    5.浮光拐影:水面上的反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比喻观察不细致,没有深的印象;又指文章言论的肤浅,无真知实学。
    例句:读书需要多思,否则容易囫囵吞枣,食而不化;或者浮光掠影掩卷即忘。
    6.腹稿:内心酝酿成熟以供表达的诗文构想。
例句:一般写文章,总是要先打个“腹稿”,即先在脑子里想好结构、立意、层次等等,然后再动笔。
二、作家作品: 
罗洛(1927—1998)原名罗泽浦。四川成都人。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45年开始发表诗作,主要作品有诗集《春天来了》、《雨后》、《海之歌》等,还有译文集《法国现代诗选》、《萨福抒情诗集》、杂文集《人与生活》、评论集《诗的随想录》等。同时参加《呼吸》、《荒鸡》、《奔星》等文艺刊物的编辑工作。1949年后在上海任记者和编辑,1958年调青海,转入科学部门工作,历任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他留下几百万字的文稿,包括他在大西北工作25年的自然科学方面的译著,后经整理出版《罗洛文集》。
三、相关资料: 
1.文中资料
(1)《四书》:指《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儒家学派的主经典著作。
(2)《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编篡,共收录了诗歌305篇,因此也称为《诗三百》,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成就最高是风。表现手法主要运用赋、比、兴。
(3)桐城派:“桐城派”古文是清朝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刘  大魁、姚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即因此得名。
“桐城派”古文的基本理论,是从方苞(1668~1749)开始建立的。方苞字凤九,号灵皋,   又号望溪。他继承归有光的“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义法”的主张:“义即易之所谓‘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