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970字。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株洲四中 hunan
屏幕显示: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欧阳修 《再和明妃曲》
这里的明妃指的是?(王昭君)有哪位同学来给我们讲讲王昭君的故事。
一.导入: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很多诗人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题解及背景介绍
看到标题我们应该猜得出来,《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与《登高》一样是杜甫晚年的诗作,同作于大历年间。昨天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
三、听示范朗诵,学生正音并认真品味诗歌情感。(幻灯链接)
明确诗歌风格:沉郁怨愤的感情。
四、学生齐读,请学生结合注释,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诗歌主要内容。
明确: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五、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身世,理解诗歌。
1.对于出塞的昭君,多数人看到的是她沉鱼落雁的美丽,而这首诗当中,你读出了昭君怎样的心事?用诗中的一个词概括。(怨恨)
2、昭君在汉元帝的深宫时,不过是个失宠的宫女,她风光出塞,做了千里草原之上最尊贵的国母,对于我们今天一般人的理解而言,她应该是草原上最幸福的那个人,又何来怨恨之说呢?她怨什么?你是从那些诗句中读到的?
明确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佩空归月夜魂。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画图省识春风面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3、所以昭君的怨恨是对自己命运的怨,也是对画工和皇帝的怨。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点名了全篇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