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18张。制作精致。2008广东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针对广一模和深一模均在诗歌鉴赏出现比较鉴赏而设计的有针对性的复习教案及课件,有教师版、学生版以及教学课件。教案约7550字。
2008广东高考诗歌比较鉴赏专题复习(学生版)
湛江市第四中学 蔡昭明
一、例题展示
1、阅读下面两首苏轼的诗,然后回答问题。(广州一模)
南堂五首①(之五) 纵笔三首③(之二)
扫地焚香闭阁眠, 父老争看乌角巾④,
簟②纹如水帐如烟。 应缘曾现宰官身。
客来梦觉知何处, 溪边古路三叉口,
挂起西窗浪接天。 独立斜阳数过人。
注:①苏轼被贬至黄州时作,时年42岁。②簟:竹席。③苏轼被贬至儋州(今属海南省)时作,时年64岁。④乌角巾:隐士们喜戴的黑色头巾。
这两首诗都是作者被贬时所作,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请结合画线诗句进行分析。
2、下面两首著名的咏物诗蕴含的人生境界有何不同?请你从中国历史上选出两个著名人物,分别代表这两种境界,并说明理由。(深圳一模)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二、归纳解题方法
1、关于意象、意境的比较鉴赏
例题1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注: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飐风:在风中摇摆。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思考: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之点。(答案不超过60个字)
答案:(1)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意象的特征](2)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意象的特征]
例题2:下面两首著名的咏物诗蕴含的人生境界有何不同?(深一模)
参考答案:(1)竹子象征人生的“坚劲”,石灰象征人生的“清白”。[意境的内容]或:《竹石》表现的是逆境中个性的坚持与张扬;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形象。
(2)《石灰吟》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意境的内容]
现场演练1 生查子 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思考:试分析词中所写的两个画面有哪些异同?
2、关于思想情感的比较鉴赏
例题:这两首诗都是作者被贬时所作,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请结合画线诗句进行分析。(广州一模)
参考答案:(1)不同。前诗“客来”二句写诗人梦中醒来,不知身在何方,但见西窗外水天相接,烟波浩渺。[意象营造的意境/氛围/画面]诗人不被贬谪所困,仍能悠然欣赏自然环境的清静壮美,表现出一种旷达、洒脱的情怀。[情感类别]
后诗“溪边”二句写热闹过后,路人稀少,斜阳下诗人只身独处,在方向不明的三叉路口,百无聊赖地数过往行人。[意象营造的意境/氛围/画面]蕴蓄着诗人晚年被贬,对不幸身世与不平社会的感叹,表现出落寞与不平的情怀。[情感类别]
(2)相同。前诗“客来”二句写诗人梦中醒来,不知身在何方,但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