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260字。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授课者: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办法: 
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