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330字。
第2课 《登高》教学设计
导语:这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人们尊奉他是诗圣,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的孤独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今天我们来品读通过他的《登高》,一起走近诗人杜甫,去领略一位伟大诗人的人格魅力,去体会一位天才诗人的艺术天赋。
登高
杜甫
①感悟课标新理念
▲教材文题感悟
[品思题目]
古人喜欢登高,且有“登高必赋”的习俗,留下了不少名篇。《韩诗外传》卷七:“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子曰:‘君子登山必赋,小子歌者何?’”《汉书·艺文志》:”“登高必赋”就成为古代大夫必备的才能之一,于是登高与赋诗就紧紧地连在一起。杜甫的《登高》作于唐代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客居夔州(今四川奉节)期间,当年吐蕃入侵,唐王朝内忧外患,诗人身患重病,生活困顿。重阳节登高望远,不禁悲从中来。诗歌通过写登高所见凄清的秋江景色,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逝、寄寓异乡的悲苦,全诗慷慨激昂,动人心弦。
[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因曾居长安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肃宗时,官左拾遗。他的祖父是唐初的著名诗人杜审言。杜甫从小受着严格的诗书教育,学习非常刻苦。7岁开始学习写诗,到了14岁,就已经能够写出很好的诗了。2O岁以后,他曾三次出门游历,南到现在的江苏、浙江一带,北到河北、山东都有他的足迹。33岁那年,杜甫在河南洛阳遇见了当时已经是很有名的诗人李白,李白比杜甫大11岁,两人一见如故,建立了兄弟般的友谊。这次见面,给杜甫很大的影响。第二年秋天,他们在山东分手,不久,杜甫到了京城长安。他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期望为国家作一番事业。结果是“朝扣富儿们,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当时朝廷腐败,政治黑暗,统治阶级越来越奢侈腐化,杜甫虽然到处奔走,仍没有结果,生活越来越艰难。这时,他看到了社会的种种矛盾,思想也更同情劳苦大众。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彩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宇精炼,“为人性癣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主要作品为《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结为〈杜工部集》。
[作家背影]
名人对杜甫的评价
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唐]元稹
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
——[宋]秦观
世上创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诗
仙与诗圣的会面及交往
唐朝是中国诗歌的故乡。
在唐朝,有两个伟大诗人的会面及交往一直吸引着后人关注的目光,也一直是众多唐诗研究者和唐诗喜爱者颇感兴趣的一个话题。这两个人就是分别被人们誉为诗仙的李白和诗圣的杜甫。
李白与杜甫于公元774年在东都洛阳相识,李白时年44岁,杜甫33岁。这两个伟大诗人的会面既是一种天意,又与两人各自当时的处境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公元77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