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6140字。
“现代文探究题的解题对策”教案
张连杰
一.考试能力要求:
“F 探究:指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能力层级。”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探究性阅读题有如下特点:
1.开放性 一般不设定标准答案,鼓励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培养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2.综合性 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分析疑难问题。
3.辐射性 问题可拓展至阅读的文本以外的内容。但不会“百花齐放”,只能相对统一。
三.典题分析
(一)2007年高考宁夏海南卷《林冲见差拔》14题
…… 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言轻微。”差拨看了,道:“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林冲道:“只是送与差拨哥哥的;另有十两银子,就烦差拨哥哥送与管营。”……
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摇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试就小说内容,探究“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
答案:两种身份:①教头身份。②配军身份。四种性格和心理:①谨慎小心。②沉着冷静。③隐忍顺从。④顾及颜面。
[解析]这道题在构拟时以金圣叹的评点引出问题,但金圣叹的评点只是一种提醒,没有明说。这就需要考生在金圣叹的提醒下,根据文本提供的已有信息,并调动自己的文学储备,去探讨,去发现。当然,探究题并不强调答案的趋同性、唯一性,考生既可以从配军身份、反映隐忍顺从的性格和心理方面去论述,也可以从教头身份、反映沉着冷静的性格和心理方面去论述,甚至还可以有其他种种答案。考生只要能从某一方面切入,谈出自己的阅读体悟,言之成理,就可酌情给分。
(二)2007年山东卷《灯火的温情》22题
孤绝是一种人生境界,……。乞助和寻求怜悯是常被人采取的解脱方法,可惜这种解脱是以出卖或出让尊严与自信为代价的。人生之旅常常有一段难以摆脱的黑暗,它对每个人都同样严酷。这种黑暗也许是一个大时代的国家民族的浩劫,个人只分担了其中的一份;这种黑暗也许只是个人命运中的小插曲,诸如失恋、被诬、疾病等等,
其实,人难免不失意,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才可独居寒冷的江峡中,成为高天银雪世界的唯一自持者。假如你在蓑笠翁的位置,会如何呢?我曾问自己。我说,我不如他,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
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等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
参考答案: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这是施行新课标标准以来提出的一项新能力要求,要求考生能够结合阅读文本进行探究。基本是用原文的语句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认识去概括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