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430字。一代名谋——留侯张良
——读史阅世系列之一
[简介]
张良,字子房,汉初三杰之一。先世原为韩国贵族。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博浪沙(在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北)。秦末农民战争中,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为韩司徒。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都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留侯。见刘邦封故旧亲近,诛旧日私怨,力谏刘邦封夙怨雍齿,释疑群臣。
[传略]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留侯从上击代,出奇计马邑下,及立萧何相国,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
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
为韩报雠彊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
於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穀,道引轻身。会高帝崩,
吕后德留侯,乃彊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
留侯不得已,彊听而食。
(《史记·留侯世家》)
[解说]
本段文字只记载了张良辅佐项羽、刘邦之前的身世、生活,以及功成身退的事迹,归纳起来就是“反秦复韩、圯上受书”,“ 假托神道明哲保身”。我们可以看出“反秦复韩”的张良忠贞执著,“圯上受书”的张良则刚而能折,忍辱负重,勤奋好学,这些品质加起来,才能造就一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子房。
[思考]
张良“圯上受书”这一段有什么好处?
[参考]
这一段大量运用动作、对话描写,语言简洁传神,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人物性格十分鲜明。尤其是老者约张良桥上相见那一节,反复三次,每一次描写都不相同,毫无重复罗嗦的感觉,文笔真正摇曳多姿,也可看出作者行文曲折,心思巧妙。老者的循循善诱,察言观色,张良的谦恭有礼,刚而能柔,在这一节中集中表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