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080字。《风景谈》教学材料,有助于课文背景、知识点的学习。
《风景谈》教学材料
目的要求
(一)领会本文深刻的思想含意。
(二)理解立意新颖、构思巧妙、叙议兼顾的写作特点。
(三)学习如何把景物描写得生动、形象。
要点难点
一、首先掌握课文中依次描写出的六幅风景图,在头脑中形成生动、形象的画面。
二、理解“人的活动”不仅是风景的组成部分,而且描绘于景,着眼于人,突出了人的伟大。
三、理解每幅画面之后的精辟论述,各自揭示了每幅风景画的主旨,并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全文的主题思想。
四、结合课文领会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每幅风景画之后的议论形成了统摄全文的“神”,它把六幅不同的风景联缀成一个整体,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红线。
五、对景物全方位地描述,才能使文章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对文章中的每幅画面的形态、色彩、声音进行全方位的描述。要结合课文加以领会。
六、散文写得含蓄才能体现出美的意境,美的思想内涵。茅盾先生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发表赞扬边区军民抗日热情和崇高精神面貌的,客观条件也使得作者不得不写得含蓄。要深刻领会这篇散文的含蓄美。
写作背景
作者于一九三八年冬至一九四○年四月在新疆学院教书。一九四○年五月到十月访问延安,并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他亲眼看到了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感受到他们的崇高精神,因而写了这篇文章。
风景谈,即谈风景。为了能在国统区发表,文章从谈风景的角度出发,运用曲笔,揭示出深刻的寓意。
作者介绍
茅盾(1896?/FONT>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笔名,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人。现代杰出文学家,“五四”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蚀》、《子夜》;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短篇小说《林家铺子》等。《子夜》是其代表作。
茅盾棗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曾用笔名郎损、玄珠、冯虚、方壁、石萌、石崩等。“茅盾”是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1896年7月4 日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父亲是个“维新派”,具有一定的民主思想,送他进了镇上讲授“新学”的学校,同时还在家里教他学数学,读新书。母亲也是一个有文学修养的人。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小学毕业后,先后在浙江省立第三中学、第二中学和杭州安定中学学习。辛亥革命爆发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对他影响很大,深信“革命一定会成功”。1913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未断续升学。1916年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职,从此开始了了早期的文学活动。五四运动时期,受陈独秀等人的影响,积极参加革命斗争,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和重要组织者。1920年11月,与郑振铎、叶圣陶等人发起成立新文学运动中最早的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同时,大量翻译介绍了欧洲各个流派的文学和被压迫民族的文学。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