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470字。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教师版
编制:贺志锋李晓燕熊秀娟审核:郭广春
学习目标
1、掌握基础知识(文学常识、字音、字形等)。
2、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其精神.。
3、深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背景介绍
“三·一八惨案”:1926年3月12日,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奉系军阀作战期间,日本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进天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国民军坚决还击,将日舰驱逐出大沽口。日本竟联合英美等八国于16日向段祺瑞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的无理要求。3月18日,北京群众五千余人,由李大钊主持,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通牒。段祺瑞竟下令开枪,当场打死四十七人,伤二百余人,李大钊、陈乔年均在斗争中负伤。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
1、掌握基础知识(文学常识、字音、字形等)
2、整体感知,了解刘和珍其人其事,领会其精神。
基础巩固
1、字音
追悼(dào )徘徊(pái huái)洋溢(yì )菲薄(fěi bó )淋漓(lín lí )洗涤(dí )踌躇(choú chú )诧异(chà )桀骜(jié ào )喋血(dié xuè )尸骸(hái )虐杀(nǜe )转辗(zhǎn )积攒(zǎn )攒射(cuán)屠戮(tú lǜ )创伤(chuāng)
绯红(fēi )
2、字形
Liáo(寥)落姓liào(廖)编jí(辑)通jī(缉)和ǎi(蔼)暮ǒi(霭)浸zì(渍)
yǔn(殒)身不恤yǔn(陨)落àn(黯)然神伤è(噩)耗fěi(菲)薄fēi(绯)红
3、词义
寥落:稀少;冷落,冷清。
喋血:血流出来的样子。
踌躇:犹豫;停留,徘徊不前;得意的样子。
黯然:阴暗的样子;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桀骜不驯:性情倔强不驯顺
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
广有羽翼:翅膀,比喻辅佐的人或力量(多含贬义)
长歌当哭: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
殒身不恤: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考虑。殒身,死亡。恤,考虑。
4、文学常识: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写于1926年4月1日,最初发表在1926年4月12日《语丝》周刊
第七十四期,后由作者编入《华盖集续编》。我们曾学过的《为了忘却的记念》选自《南腔北调集》。
阅读导航
整体感知,解读刘和珍其人其事,领会其精神。
1、从文章的题目看,“记念”说明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类的文章,“刘和珍君”是本文叙述的主体。课文的七节中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
明确:一、三、四、五节。
2、阅读此部分,思考归纳:
①刘和珍是什么身份的人?
明确: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爱国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鲁迅的学生以及忠实的读者.
②课文记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你能认识到刘和珍君具有怎样的精神?
明确: 预定《莽原》全年-→追求真理(毅然)
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敢于反抗
事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有远见、有革命责任感(黯然)
府门喋血-→爱国心殒身不恤勇敢坚强、敢于抗争(欣然)
难中救助-→从容善良勇毅
③为什么详写刘和珍遇难的经过?
明确:①遇难过程:欣然请愿――中弹――未死-→头胸被猛击两棍――死掉
②一是揭露了敌人的凶残,证明那简直就是虐杀,二是赞扬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
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年仅22岁。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陨落了,如一枝傲放的鲜花过早的凋零了。对国家、对民族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巨大的悲剧,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④鲁迅先生为刘和珍写了这篇文章,还在题目中将其称为君,由此可看出鲁迅先生对其持何种态度?请从文中筛选信息,并加以赏析。
明确:高度赞扬和尊敬.
3.假如为刘和珍烈士塑像,你会有哪些设想?
(学生在塑像材料选用、人物姿态、内在神韵等各方面各抒己见。)
示例:如材料选用上:有主张用大理石,寓意刘和珍坚贞刚强;也有主张用白玉,寓意刘和珍纯洁无瑕的品质;也有主张用青铜,寓意刘和珍精神万古长青…
第二学时
学习目标
⒈品读关键语句,体味感情,研习写作目的。
2.深入理解鲁迅先生对徒手请愿的认识.
阅读导航
一. 品读关键语段,品味感情.
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并加以品析。
示例:1.解读“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