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990字。
《乡愁》教案
任课教师:王全育
班级:02商英(职高)
时间:2004年4月26日
教学内容:
乡愁
教学目的:
1、了解诗中四个意象的丰富内涵。
2、体会诗人的思乡情及期盼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浓浓情思。
教学难点:
海峡意象的丰富内涵及诗人爱国情感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时数:1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请同学谈思乡感受,教师也谈,然后导入: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有些人就不行了,由于历史原因,台湾与大陆不能自由往来,台湾同胞就是想家也不能回。同学们知道台湾与大陆分隔多长时间了吗?自1949起至今55年了。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呢!所以台湾有很多诗人写诗表达这种愁绪。其中余光中因创作了不少乡愁诗而被称为“乡愁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乡愁》。
二、背景简介:
余光中 1950年随父母去台湾。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后赴美留学。作者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三、 诗歌解读:
1、初读诗歌:提示学生注意节奏,提问读,齐读。
2、诗歌解读:
由题目可知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请同学们找找看,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种思乡之情?你怎样理解?用这四个意象分别表达对谁的思念?
这四节诗顺序可以颠倒吗?
这四个意象前用什么词来修饰、限制?它们分别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 这样是不是削弱了感情的表达?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分别强调意象的小、窄、矮、浅。把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事物之上,恰恰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以“浅浅”为例:
政治上人为的阻隔比千山万水的自然阻隔更难以逾越。太平洋很辽阔, 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周总理说:“你把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后来中美恢复了往来。与此相比海峡不是很浅吗?该诗写于70年代,那时祖国大陆对台政策也还没有任何松动迹象。所以“浅浅”是画龙点睛之笔。表达了诗人对海峡阻隔两岸同胞沟通的遗憾之情,也表达了诗人期盼统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