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940字。
  专题三杂记
  《超然台记》学案
  编写:卞建容
  班级姓名学号
  一、学习目的
  1、理解文章中的字词,能够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
  2、理解文章“游于物外,就无往而不乐”的主旨,感受作者旷达超然的思想感情。
  3、鉴赏和学习文章“一字立骨”、一线贯串、叙议结合、正反对照的写作方法。
  4、品味文章平易秀丽、洋洋洒洒、收纵自如的语言风格。
  二、资料链接
  (一)背景介绍
  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为新党所不容,被排挤出朝廷,先任开封推官,继任杭州通判。“三年不得代,以辙之在济南,求为东州守”。宋神宗熙宁七年,被批准改任密州太守。第二年,政局初定,他便开始治园圃,洁庭宇,把园圃北面的一个旧台修葺一新。他的弟弟苏辙给这个台取名叫“超然”。故此,苏轼写了这篇《超然台记》。这是政治失意后精神苦闷的自我排遣。本文说明超然物外,就可以无往而不乐,即把一切事物都置之度外,无所希冀,无所追求,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就不会有什么烦恼,能成为一个知足常乐的人。这是用庄子“万物齐一”的观点来自我麻醉,以旷达超然的思想来自我安慰。管它什么祸福,什么美丑,什么善恶,什么去取,通通都一样。自己屡遭贬谪,每况愈下,也就不足挂齿,可以逆来顺受,无往而不乐了。
  (二)作者简介(见《留侯论》学案)
  (三)结构思路
  第一段:从正面论述超然物外的快乐。说明“吾安往而不乐”的理由是“凡物皆有可观”。
  第二段:从反面论述不超然物外必会悲哀的道理,“忧乐出焉”的原因是“物有以盖之”。
  第三段:叙述移守胶西,生活初安,治园修台,游而得乐的情景。
  第四段:交代台名的由来,再次点明文章的主旨。
  (四)文史知识
  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儒家思想和佛老思想在他的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往往即矛盾又统一。我们可以人说苏轼一生的思想中,以儒家枳极用世思想为主线,因为自始至终,苏轼一直没有放弃的是为官出仕实现他的政治抱负。而佛老思想只不过是他在政治上将儒家思想碰得头破血流之时用来抚慰心灵的清风明月,其豪放之气仍在,虽佛老思想本在消极,但东坡之术,恰能以消极显积极,借佛道之柔,托儒家之刚,“猛虎细嗅蔷薇”,也正是苏词独特之美!佛道二家超然物外,与世无争,洒脱自然,逍遥飘逸,取其为柔;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用世之道,取其为刚。刚则易折。将儒释道融为一体,刚柔相济,这才是完整的苏轼,才能开创北宋文学滔滔如长江大河般的气势!
  三、文言知识归纳
  1、正字音
  玮丽()啜漓()舟楫()采椽()杞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