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课时,约9850字。
6.游园惊梦(教案)
  普宁华侨中学  秦淑珠
  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吸收西方意识流、暗喻、象征等现代主义小说的表现技法。
  2、思考其中融合的中国传统表现方法。
  3、体会饱含的历史兴衰感和人世命运沧桑感。
  教学重点:
  1、领会意识流、象征、平等手法等现代小说的技巧。
  2、领会本文“人生如梦”的思想。
  教学难点:
  思考其中融合的中国传统表现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作者白先勇;感知小说内容:本文主人公游了什么园,惊了什么梦?对人物做简单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此地俗语称乌衣巷。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游园惊梦》是个在台北依然梦回金陵的故事。故事里的人物青春已逝,风华不再,恰如那句著名的唱词“真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短短一句道不尽的人生沧桑,生命苦短。
  二、作者简介: 
  白先勇(1937,7,11~),当代著名作家。广西桂林人。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
  白先勇7岁时,经医诊断患有肺结核,不能就学,因此他的童年时间多半独自度过。抗日战争时他与家人到过重庆,上海和南京,后来于1948年迁居香港,就读于喇沙书院。不久之后在1952年移居台湾。
  1956年在建国中学毕业后,由於他梦想参与兴建三峡大坝工程,以第一志愿考取台湾省立成功大学(今国立成功大学)水利工程学系。翌年发现兴趣不合,转学国立台湾大学外国文学系,改读英国文学。1958年毕业后,他在《文学杂志》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金大奶奶》。两年后,他与台大的同学欧阳子,陈若曦,王文兴等共同创办了《现代文学》杂志,并在此发表了《月梦》、《玉卿嫂》、《毕业》等小说多篇。。
  1962年,白先勇的母亲马佩璋去世。据他自传文章《蓦然回首》提及,“母亲下葬后,按回教仪式我走了四十天的坟,第四十一天,便出国飞美了。”母亲去世后,他飞往美国爱荷华大学的爱阿华作家工作室(Iowa Writer’s Workshop)学习文学理论和创作研究,当时父亲白崇禧也来送行,也是白与父亲最后一次会面。
  关於母亲的去世,他感受到“母亲一向为白马两家支柱, 遽然长逝,两家人同感天崩地裂,栋毁梁摧。出殡那天,入土一刻,我觉得埋葬的不是母亲的遗体,也是我自己生命一部份”《蓦然回首》,以致初到美国时,无法下笔写作。直至同年圣诞节於芝加哥度假,心裏感触良多,因而再次执笔,写成《芝加哥之死》,於1964年发表。论者以为,这是他的转型之作。夏志清称此文“在文体上表现的是两年中潜心修读西洋小说后的惊人进步”,而“象征方法的运用,和主题命意的扩大,表示白先勇已进入了新的成熟境界”。
  1965年,取得爱荷华大学硕士学位后,白先勇到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国语文及文学,并从此在那里定居。他在1994年退休。1999年11月1日发表《养虎贻患-父亲的憾恨(一九四六年春夏间国共第一次「四平街会战」之前因后果及其重大影响)》(台北《当代》第147期)一文,为父亲白崇禧立传。今天白先勇的家族大多居住在台湾。
  白先勇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白先勇吸收了西洋现代文学的写作技巧,融合到中国传统的表现方式之中,描写新旧交替时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于历史兴衰和人世沧桑感。
  2004年,由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一部作品集《青春•念想——白先勇自选集》,以及新作《奼紫嫣红牡丹亭》。白先勇喜爱中国地方戏曲昆曲如《牡丹亭》,对於其保存及传承,亦不遗余力。
  二、感知小说内容:本文主人公游了什么园,惊了什么梦?    
  守寡多年而已丧失青春年华与富贵社会地位的钱夫人,远离旧日的相知朋友,独自居住在台湾的南部。《游园惊梦》的小说情节动作,便是钱夫人应邀来台北参加桂枝香(窦夫人)所开宴会的始末。游园醉酒时回忆起了她以前和郑参谋的一次偷会。 
  1、“园”在何处“游”?如此追问,我们就不难发现作者写了三层故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