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小题,约10790字。
苏州市2008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试卷共8页,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其中三、四题为选做题,其它题为必做题。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已的姓名、考试证号等用书写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纸密封线内。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目是否准确。
3.所有答案在答题纸上完成。必须用书写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匡庐晚钟(节选)
夏 磊
每次与外地朋友通电话,末了总要说一句:欢迎来江西做客,我们一起去登庐山。可当朋友真的来了,却总为如何登山而犯难,是爬好汉坡上去呢,还是驱车直到牯岭。朋友中多有儒雅之士,如果走好_汉坡,登三叠泉,怕是体力不支,显出狼狈;可如果只在牯岭或山顶转转,又怕怠慢人家。
话是这么溅其实我也没有真正地攀过好汉坡,可却从未放弃登一次的念头。我一直认为山是有生命的,人只有在登山的时候,才能与这个伟大的生命进行交流,每一次剧烈的喘息和每一次牙关紧咬,都是对生命的一次原始的体验,是一次心无杂念的回归。我不赞同有的登山者在登顶之后说自己又征服了一座山。一个如此伟岸的生命怎么能被征服呢?自然界的生命人类可以驾驭,但除非你消灭了它,不然它们生命的属性是永远不可能被征服的,谁能阻止沧海桑田?谁又能不让小草生长呢?
因此,当我在这个深秋的傍晚试着在好汉坡爬一段的时候,心中是怀着敬意的。
从山谷吹来的寒风,似乎隐隐约约总像带着点山中寺院的晚祈的钟鸣,我知道这只是一种感觉,这感觉从我踏上第一个台阶就有了,或许这钟声正是我期望听到的,并已经在我心中萦绕多时了。是的,一个俗人面对着这座“一山藏六教”的宗教名山,是没有办法不诚心祈福的,面对着无数神明的仁爱,谁都没有办法不去做一次虔诚的参悟。尤其是在这夕阳如血的黄昏。
我知道,我无法改变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瓦,甚至都弄不清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那几百座寺院和别墅残留着的又都是谁的气息;而我更知道的是,当我离开庐山,当我有一天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它依然在这里等待着和下一个来访者交谈。这里面又该有多少轮回的秘密呢?
这么一想,这次留宿庐山就相当于一次宗教式的膜拜了。
深秋不是上庐山最好的季节,却是最能够让人感怀的。各式各样别墅的红色的屋顶,点缀在萧瑟的秋风里,旧一些的显得凝重,新一些的则渲染出一片灿烂,鲜红的枫叶散布在其间,提醒着人们岁月和季节的变迁。中国文人素来就有悲秋情结,面对着层林尽染、红叶似火,聆听着孤雁长鸣、枯溪浅唱,谁都不可能无动于衷,他们从来不缺乏想像,眼看着一个个生命在这个季节无声地衰落,联想到人世无常,就难免会生出几许凄凉。于是,中国最伟大的悲情人物司马迁来到了庐山,他“南登庐山”,为庐山两千年的文化史翻开了第一页,写下了第一个篇章。
司马迁是孤独的,在他之后上山的人里面,也有许多是孤独的,像陶渊明、朱熹、苏轼等等。我不知道是什么让他们中的一些人那么执著地登上山顶,然后选个地方住下来,与青灯黄卷、竹影林风为伴;又为什么总选择独自一人。我不只一次地想,或许他们是为了感悟什么,也可能是已经感悟到了什么,而这些东西是不能说破的,是无法与他人分享的。那么,既然只能放在心里,这些感悟又有什么用呢?他们之中许多人还写过不少诗篇,那些诗文一旦从口中吟出,感悟也就画上了句号,那么他们的诗又是写给谁看的呢?看来,他们的孤独和感悟也是希望有人来一同品尝和分享的。
这么一想,我忽然觉得那些高山一样的先贤大家,其实也是很可爱的。他们由于内心的矛盾和挣扎选择了隐居庐山,又因为庐山,他们诮解了矛盾,停止了挣扎,这本身就已经具有了一些宗教的意味,更何况他们其中的几位正是中国儒道佛划时代的人物。.还是我前面说的,庐山是有生命的,它被长江和鄱阳湖滋养着,它的个性里面充满了水的圆融。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一大片山水天生就是为了启迪人的智慧而生的,难怪那么多人把庐山当成了仙山福地。
(选自《散文》2007年第5期)
1.风送晚祈的钟鸣,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什么?(4分)
2.文章两次提到“这么一想”,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之处?(5分)
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庐山具有什么样的特点?(6分)
4.作者不同意有些登山者在登顶之后说自己“征服了一座山”,请联系全文,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5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8题。(1 8分)
王彦超,大名临清人勺性温和恭谨,能礼下士。
周祖平内难后,北征契丹,以彦超为行营马步左厢都排阵使,从周祖入汴。会军变,周祖革命,即命彦超权知徐州节度。未行,湘阴公旧校巩廷美据州叛,真拜彦超武宁宰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