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060字。杭州市第七中学2008年高三3月语文检测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姓名、准考证号等考生信息。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第Ⅰ卷(共42分)
  一、语基选择题(18分)
  1.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且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北京东四奥林匹克社区公园已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在飞舞的空竹里,在嗡嗡的旋律中,人们把对北京的热爱,把对2008奥运会的期盼与憧(chōng)憬(jǐng)表达得淋漓尽致。
  B.中午,记者终于到达“嫦娥一号”的观测点,迅(xùn)速(shù)架起像机,一刻不停地瞄准远处的“嫦娥一号”绕月卫星。
  C.青藏铁路的海拔是世界上最高的,它攀爬到海拔5072米的最高点,横(héng)亘(gèng)白雪覆盖的青藏高原,火车的轰鸣声响澈世界屋脊。
  D.国学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学龄前儿童记忆力好,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借助韵文,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的熏(xūn)陶(tāo)中成长,这是一种新的尝试。但这种教育不能急攻近利,要符合当今社会的价值观。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台湾当局领导人只有彻底放弃“台独”理念,明确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才能_______台湾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繁荣。
  ②地皮________,这是通达公司在市中心建造摩天大楼的重要原因。
  ③这几个犯罪嫌疑人虽拒不交待问题,但从他们的________看,心里有鬼还是可以肯定的。
  A. 保障     紧缺    形迹        B.保证   紧俏    行迹
  C. 保证    紧俏    形迹        D.保障   紧缺    行迹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电话给人们带来了莫大的方便,但打电话有时并不是最好的联系方法,有些事情非得耳提面命,一边说一边比划才能真正讲清楚。
  B.为了让人们体验与世界短跑冠军比赛的感受,这家科技馆独出心裁地设置了与冠军赛跑的模拟互动平台,引起了观众的浓厚兴趣。
  C.看完电影《虎口脱险》后,大家给小王对号入座,说他就像影片中的那个有才能的音乐指挥,常常因粗心做出一些有惊无险的事。
  D.在丛飞病重期间,受过他资助的人没有一个来探望他,但他虚怀若谷,毫不介意,还劝大家不要责怪这些人,这种胸怀令人钦佩。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本次展览征集了近千幅家庭老照片,这些照片是家庭生活的瞬间定格,却无不刻有时代的痕迹,让人过目难忘。
  B.运动员的高超技能可以通过日常的刻苦训练获得,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却要通过临场的无数次竞技才能练就出来。
  C.在质量月活动中,他们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进行了综合治理,尤其加强了对工艺流程、验收程序的监控。
  D.为丰富城市生活,市政公司全面规划,修建了三个文化广场,其中一个是将二十多米的深坑夷为平地而建成的。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儿童时代放牛为业,每天最大的心愿是给牛找到丰盛的野草。当在林中、溪边、田埂之上看到青翠鲜嫩的水草,便有如获大发现时的激动感。                                    。
  ①因此期待田里应该长野草而非庄稼,这是源于对牛的心爱
  ②这种激动源于对牛的心爱,因此也期待田里应该长野草而非庄稼
  ③由此也想到美的本源,特别是对园艺美的反思
  ④由此也想到园艺美的本源,特别是对美的反思
  ⑤野草是美的,因为和庄稼或鲜花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
  ⑥因为和庄稼或鲜花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所以野草也是美的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6.下面的句子全都与原文相同的一组是
  A.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偕行 !(《诗经•无衣》)
  B.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还。(刘禹锡《石头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
  C.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古来贤者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将进酒》)
  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12分)
  汉学是什么
  在一定意义上说,谈论汉学有如谈论我们的国学,即使方家宿儒也未必没有分歧。比如章太炎先生称国学为一国固有之学,吴宓先生称国学为中国学术的总体,钱穆先生则将中国文化概括为人统、事统和学统。然而无论国学是什么,无论国学的边界怎样模糊,它的内核始终是清晰的,它也必须成为汉学所关注的对象,并且与汉学相互激荡。 
  那么汉学究竟是什么呢?我想应该如同我们对“国学”的认识一样:它的内核是清晰的,它的边界则是相对模糊的。据我涉猎所知,日本在14—15世纪开始形成传统汉学,据此则区域性的汉学历史已有700年;利玛窦于1582年入华,他所象征的传教士汉学亦有400余年;从1814年法兰西学院设立第一个汉学教席开始,学院式、专业化的汉学已经走过了将近200年的历程;将汉学扩展为中国建设的美国汉学兴起于二战之后,至今也有60多年。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汉学是什么”的问题。而德国汉学家奥托•弗兰克最为宽泛的定义,或许也最容易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同,即:汉学就是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
  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汉学的发展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