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9题,约9820字。青于蓝2008高考语文核按钮•综合冲刺训练(下编•福建卷)(一) 
  青于蓝2008高考语文核按钮•综合冲刺训练(一) 
  第Ⅰ卷(选择题共15分) 
  一、(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国外科普作品观对我们的启示 
  您若请一位中国读者举出科普作品的例子,他很可能想到《十万个为什么》《院士科普书系》这类书籍。这类书,在策划和写作时就是以科普为目标的。然而,生活中“有意栽花花不发”的事情太多了。为科普而科普,未必就有科普之效。 
  去年底,美国著名的西格马•克赛学会搞了一次“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科普著作”评选,经过许多科学家和科普作家的推荐和筛选,最后共有包括达尔文《自传》、詹姆斯•沃森的《双螺旋》和《牛津英语词典》等在内的9大类104种书籍入选。这9种类别依次是传记、指南、物质科学、科学史、科学反思、多彩生命、生命进化、人类的本性和崛起、科幻小说。这些书中,有不少并非专为科普而写,在多数中国人看来,它们是上不了科普书单的,但在这些科学家眼里,它们是当之无愧的科普佳作,原因就在于它们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客观上起到了绝佳的科普作用,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在我国,很多人都认为科普作品重在“解惑”。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却认为科普作品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作用是唤醒或激起人们(尤其是少年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有了这种兴趣和热情,科学事业薪火相传,才有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有了这种兴趣和热情,纳税人才会心甘情愿地支持政府在科研事业上大力投资;有了这种兴趣和热情,人们才会成立众多的民间科技基金会,它们将成为政府科研投资的重要补充。另外,优秀科普作品对已立志投身科学事业者在专业方向选择上的启迪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例如,美国科学家詹姆斯•沃森就是在17岁时读了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后才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的。而多年后,他与同样受到这本书启发的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正由于把激起热情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科学家们才把传记类作品排在9类佳作的第一类。还有什么比科学家本人娓娓道来的生平故事或传记作家的生花妙笔更能打动人心呢? 
  那么,谁是撰写科普作品的最优人选呢?只要我们反观一下公认的科普佳作单子,便不难发现,具备深厚人文修养的科学家自身是最理想的作者。达尔文和爱因斯坦不仅是科学大师,也是文章好手。英美国家一些文学系学生的必读书目中,就包括这二位巨匠的作品。物理学家费曼不仅妙思无穷,而且妙语连珠。若没有早年打下的文科基础,弗里曼•戴森的《宇宙波澜》在茫茫书海中必定是波澜不惊,而不会成为畅销书,他的《全方位的无限》的销路也必定相当有限。于是,更重要的问题便是,如何培养优秀科普作家?这当然会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但我想,如果我国中学里为了应付高考而在高中阶段文理分班的做法持续下去,人为地制造两种文化的隔阂,则笔者可以大胆断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即使有诱人的物质刺激、良好的创作氛围,我国也产生不了顶尖科普大师。这是因为,科技素养不足的文学家根本做不了科普,形象思维贫乏的科研人员同样也搞不好科普。 
  最后,我想说的是,科普作品的内容质量当然是第一位的,但市场营销、把握潮流、媒体互促等,同样不可忽视。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假如让中国人来评选,《牛津英语词典》很可能上不了科普书单,但由于它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客观上起到了绝佳的科普作用,被国外学者认为是当之无愧的科普佳作。 
  B.达尔文的《自传》之所以能入选“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科普著作”,是由于它能唤醒或激起人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C.爱因斯坦、费曼等人的事例证明,具备深厚人文修养的科学家是撰写科普作品的最优人选。 
  D.因为受到薛定谔《生命是什么》的启发,詹姆斯•沃森和克里克共同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十万个为什么》《院士科普书系》这两套科普丛书,尽管策划和写作时即以科学普及作为目标,但最终均未能实现编纂者的初衷。 
  B.中国人往往认为科普作品就是用相对浅显的语言来阐述复杂的科学现象或深奥的科学原理等等,从而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 
  C.英美一些国家在文学系学生的必读书目中开列了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的科普作品,是由于这两位受人尊敬的科学家在文学也具有很高的造诣。 
    的科学原理等等,从而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
  C.英美一些国家在文学系学生的必读书目中开列了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的科普作品,是由于这两位受人尊敬的科学家在文学也具有很高的造诣。
  D.只要依然存在文化隔阂,即使物质刺激再多、创作氛围再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也产生不了科普大师。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3—5题。
  马伶传 (节选)
  〔清〕侯方域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生者。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