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课件共17张,抓住重点,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和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训练。教案约3170字。
  《赠从弟》教学设计
  重庆观音桥中学    陈南
  教学目标:
  1、诵读、背诵。
  2、抓住关键词,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过程:
  (引入课文)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唐朝诗人刘桢写的《赠从弟》这首诗。
  (多媒体展示课题:赠从弟)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罹(lí)
  一、题解: 
  1、 作者简介(板书)
  (请同学们看书下注释①
  刘桢(186-217),字公干,东汉末东平国人。东汉著名文学家。 
  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称刘“桢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以此相报。”刘桢常与曹操、曹植吟诗作赋,对酒欢歌,深得曹氏父子喜爱,19岁时任丞相掾属。他以诗歌见长,其五言诗颇负盛,后人将他与曹植并称“曹刘”。钟仲伟称他五“言之冠冕”“文章之圣”,他确为“建安七子”中的佼佼者。
  刘桢之父刘梁,字曼山,汉章王宗室子孙,著有《破群论》等书。其母是元帝时京兆尹王章之玄孙女,琴棋书画,诗辞歌赋无所不通。她年轻居寡,把希望寄托在儿子及众侄身上。刘桢在母亲的劝诫、督导与身教下,从小铸就了勤学好问、百折不挠的性格。 
  刘桢5岁能读诗,8岁能诵《论语》《诗经》,赋文数万字。因其记忆超群,辩论应答敏捷,而被众人称为神童。公元197年,因避兵乱,11岁的刘桢随母兄躲至许昌,在驿馆中结识曹子建。曹植被刘桢的饱学所折服,为进一步深层密交,将其领到丞相府,日夜解文作赋,志同道合,关系日笃。后来他又结识孔融等其他五学子,他们常聚论学问,“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刘桢的文学造诣高于他人,五言诗尤为诸七子之尊,后人将他的五言诗收为数集,今存的诗歌只有15首。当代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在《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中高度评价他的诗为:思健功圆,以特有的清新刚劲,为人们所激赏。不仅称美于当世,并且光景常新,能楷模身后。 
  他的诗作多以壮美山川为背景,借景抒情,少数为酬答之作。赠《徐干•思友》诗被钟嵘评作“五言之察策也”。《赠从弟》三首为其众诗之著,第二首又为三首之最,诗为:亭“亭山中松,琴琴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怆,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钟嵘的《诗品序》说:“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都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可见,刘桢文学创作的贡献之大。他最著名的赋作有《鲁都赋》、《黎山阳赋》、《遂志赋》、《瓜赋》、《大署赋》、《清虑赋》等。他的赋文风格独特,“积极于宣时,校阅于世,进御之赋千有余首”《文心雕龙•注释》。他一改粉饰太平的世俗,以清新的笔调,娴熟的技巧,朴实准确的语言,纵古合今的大气,描写家乡的风土人情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讥讽时事,咏物抒情,实现了汉赋内容由宫廷转向社会,由帝王转向平民的转变。篇幅由长篇宏制转向短小精粹,为以后的文学发展开创了先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