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320字。
《雷雨》教案
一.导入
在初中学习了高尔基的《海燕》,海燕呼喊暴风雨,让暴风雨冲刷出一个新世界。二十年代在周公馆也发生了一场雷电交加的疾风暴雨,他毁灭了周鲁两家,直至死的死,疯的疯,痴呆的痴呆,出走的出走,这场暴风雨预示了什麽?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蜚声剧苑,驰名中外的曹禺力作《雷雨》,一起来读读原作节选,看看在30年代,作家为我们勾勒的酝酿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空气里的一场即将到来的社会大变动的“雷雨”画卷。
二.相关介绍
1.戏剧知识:见课本
戏剧的要素主要包括:戏剧冲突、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形象。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如《雷雨》、歌剧如《白毛女》、舞剧如《丝路花雨》;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如《雷雨》;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如《屈原》、现代剧如《雷雨》;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如《屈原》、喜剧如《威尼斯商人》、正剧如《白毛女》
同一剧本,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属不同的种类。如《雷雨》
根据矛盾冲突的性质和结局——悲剧根据艺术形式——话剧
根据剧情的繁简和结构——多幕剧根据演出场合——舞台剧
根据所反映的时代——现代剧
2.作者介绍
上个世纪60年代,有一位年轻的日本作家访问中国,他专程登门拜访了剧作家曹禺先生,并表达了这样的愿望:“我希望日后也能写出《雷雨》那样的杰作来。”这位日本作家是谁呢?他就是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先生。
曹禺(1910--1996),中国现代杰出的剧作家,他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1910年9月24日出生于天津一个封建官僚家庭。其父曾任总统黎元洪的秘书,后赋闲在家,抑郁不得志。万德尊先后娶过三房妻子,曹禺是他的第二个妻子所生。生母在生下他三天后就死于产褥热。继母是他生母的孪生妹妹,自己没有生育过。从襁褓起,曹禺便在继母的抚育、教养下长大。他从小聪慧过人,深得父母喜爱,从取名家宝,就可以见出家庭对他的宝爱和他在家庭中的地位。曹禺幼年丧母,在压抑的氛围中长大,个性苦闷而内向。三岁即随继母看戏,是一个小戏迷。从小爱好文学和戏剧,读了不少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
这个封建官僚家庭的物质生活是优裕的,年幼的曹禺过的是养尊处优的少爷生活,但是他心灵上感到十分孤单寂寞,甚至非常痛苦。对那种生活和气氛,他始终是不满的。他父亲性格软弱,在官场上无力与军阀们争强斗胜,但在家庭里却是一个十分严厉、专制的家长。他常把官场上受的气,倾泻在仆人或者子女身上,经常在饭桌上疾言厉色地教训子女,有时竟把整桌饭菜都掀翻在地上。因此,曹禺小时候最感害怕的就是吃饭。他一家四口人,除了曹禺,其余三个人都抽鸦片。父亲和大哥家修不和,彼此不能见面。一次,为了不许大哥抽鸦片烟,竟把他打得腿骨骨折。当鞭笞也无法劝阻时,曹禺看到父亲十分痛苦地跪下来,求大哥不要再抽烟了。后来,万家修三十多岁就短命夭折了。
1929年,父亲的突然逝世,使家庭生活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从此家道衰落,年轻的曹禺又进一步领略了世态炎凉的况味,增加了人生的阅历和体验。这个曾经阔绰,后来又破落了的封建家庭,对曹禺的创作,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直接的影响。他从家庭没落的过程中,看到了旧制度的腐朽和必然灭亡的趋势。对家庭生活和周围环境的观察和感受,就成为他创作的坚实的基础。他把对自己家庭和许多亲友、官宦之家的观察和感受,概括到作品中去,他的作品中的人物,特别是《雷雨》《日出》《北京人》《家》中的许多人物,都是他曾经朝夕相处,非常熟悉的亲属、朋友。他的剧作之所以有丰富的内容,浓厚的生活气息,深刻的批判精神,这是很重要的原因。
1922年入天津南开中学,参加南开新剧团,演出中外剧作,显示了表演才能,并广泛涉猎新文学作品,开始写作小说和新诗。1928年考入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年转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广泛接触欧美文学作品,深为古希腊悲剧作家及莎士比亚、契诃夫等人的剧作所吸引,同时也陶醉于中国的传统戏剧艺术。1933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剧《雷雨》,暴露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揭示了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几十年来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话剧之一。茅盾先生曾有“当年海上惊雷雨”的诗赞。
于1933年毕业前夕,年仅23岁,即完成了处女作《雷雨》。他的作品,犹如一道道的丰碑,矗立在中国的剧坛上,从而决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发展上,特别是话剧文学上的奠基地位。这些剧作,以特有的深邃的思想、雷雨般的激情和精湛的艺术,批判旧的世界,呼唤新的社会。作为20世纪中国杰出的戏剧家、戏剧诗人,曹禺以其煌煌巨著奠定了他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也为中国话剧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3、《雷雨》的相关知识
这一百年来,在中国上演过的话剧难以计数,但是,如果只选一部戏作为代表,则非《雷雨》莫属。因为《雷雨》是中国第一部可读、可演的话剧,它的诞生打破了此前中国只能演国外话剧的局面。同时,这部作品从面世开始就成为最卖座的剧目,是国内演出次数最多的一个剧,各种演出版本在几十年里不断产生。而且,《雷雨》里塑造的一系列人物,繁漪、周朴园、周萍……已成为世界话剧舞台的经典人物,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对于《雷雨》的解读,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产生了各种版本。以上种种,使《雷雨》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话剧百年一戏”。
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课文节选自《雷雨》第二幕,主要写周朴园与鲁家母子的对话。
三.初步感知
1.理清人物关系
2.内容介绍
《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话剧,是一部深刻揭露反动资产阶级的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