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9320字。去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重大选题《品中国文人》,由刘小川先生独立承担,在《小说界》开头条专栏,从屈原到鲁迅,一共品十八位中国文人。
每期推两位,大约七万字。以文学、史学、哲学融为一体的笔法,瞄准两千年不同时代的杰出文人,高度凝练并雅俗共赏,理性感性齐头并进,既深刻严谨又好看耐读,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首创,具有拓荒的性质,把活生生的中国传统文化带到当下。
《小说界》杂志迄今已推出司马迁、司马相如、嵇康、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煜、苏东坡、柳永、欧阳修、王安石、陆游、辛弃疾、李清照、曹雪芹。海内外好评如潮。互联网反响热烈。获得了专家和读者、中国文学界和出版界的高度认可与赞许。
今年4月出《品中国文人》豪华单行本,近六十万字,并在北京由中国作家协会和上海文艺出版社牵头,召开相应的研讨会,向全国和海外宣传。
刘小川先生是眉山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一名本土作家。高中毕业后,他在印刷厂干过,1999年6月进《眉山日报》社从事编辑工作,2007年3月调入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担任专职创作员。现为省、市政协委员,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两次被评为眉山市拔尖人才。
从事创作30年来,刘小川已推出近五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中,四川文艺社推出的《苏轼,叙述一种》获2002年巴金文学院文学奖,当时是唯一的一本评委投了全票的书。并由上海文学界核心杂志《小说界》全文刊载,向海内外广泛传播,受到专家学者的交口称赞。他的长篇小说《老夫少妻》由广州花城出版社于2007年推出,获东坡文艺奖一等奖,同名电视剧亦在筹划中。本土题材的《暧昧》三部曲的头两部已由上海文艺社出版。三部曲共一百万字,细腻展示西部风情,有专家誉为“杰作”,“当代版的红楼梦”。第三部今年出版。由巴蜀书社出版的《苏曼殊》、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汉刘邦》、《汪精卫》等,打下了开拓中国新的传记文本的基础。
刘小川品中国文人:陶渊明
苏东坡何许人也?不说国人对他的评价,法国《世界报》评选全球范围内的“千年英雄”,涉及政治、军事、文化、宗教诸领域,选出十二位,苏东坡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
那么,陶渊明又是什么人呢?他是苏东坡最崇拜的人。东坡先生提到他,永远是学生的口吻:“渊明吾师”,“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陶诗109首,东坡每一首都唱和了。在东坡看来,李白、杜甫还在陶渊明之下。苏东坡这种境界的人,尚且从陶诗中获得巨大的精神养分,我们今天怎能错过?我们错过了陶渊明,岂不等于俄罗斯人错过普希金、英国人错过莎士比亚、德国人错过荷尔德林?
中国大诗人多,这是我们的福分,我们显然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一个真正开放的时代,既是面对世界的,又是面向传统的。忙着与世界接轨,将传统一脚踢开,这样的心态该告一段落了吧?大约二十年前,某大报有个醒目的标题:“诗人是商品经济的怪物”。时隔整整一代人,我们是否能反过来说:商品经济是诗意的怪物?两个怪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碰头了,不打不成交,彼此学会包容,和平共处。我们的商品琳琅满目,我们的生活诗意盎然,所谓开放时代,二者缺一不可。
我个人对陶渊明的兴趣,也是由来已久。其诗,其人,触动我已近三十年。今天手捧陶诗,仍是怦然心动,如遇美食,如见佳人。我很想写一本传记体的小说,取渊明先生的自传标题:《五柳先生传》。渊明先生说:“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对陶渊明的人格的赞美,历朝历代绵绵不绝,概而言之三个字:真性情。他究竟“真”到了何种程度,令数不清的大学者大文人对他顶礼膜拜?
而由于评判标准的差异,历代对渊明的评价,反差也很大。和其他杰出人物一样,他也被符号化,变得云遮雾罩,并且逸出文坛,影响政坛,波及商界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
陶渊明生平简单。简单却蕴涵着丰富。
海德格尔讲尼采,涉及尼采生平,只用一句话:他出生,他工作,他死亡。其实尼采生平,足以写成一本厚书,有些章节饶有趣味:他和音乐家瓦格纳争夺美女的故事,让许多人津津乐道。包括尼采为何发疯,也是读者的兴趣所在。但这些事,不足以进入海德格尔的视野。大师讲大师,严格限于思想进程,《尼采》一书长达一千多页,不重复,不拖沓。译者孙周兴先生感慨说:这就是大师作派!
我们是仰望大师的人,而能够仰望,已值得欣慰。
持续的仰望,让我们略去生活中的鸡毛蒜皮,藐视生活中的低级趣味。
文人和哲人有不同。哲人如同高居云端,而文人归属大地。文品与人品,联系比较广泛。文人的生平、生活,应当被纳入视域。不过,这里也有分寸。
我手头的几本陶渊明传记,大多讲官场,讲时代背景,花去大量篇幅。结果传主本人倒显得有些模糊。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国内传记类作品的通病。
写文人,文人就是主题,他身后的时代不应该罩住他,覆盖他。背景放大了,人就缩小了。文学是研究人性好呢,还是展现时代好?这是一个问题。
换言之:文学是自律好呢,还是他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