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00字。
方山子传
苏轼
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朱军
一、设计说明
学生对苏轼应该是比较了解的,在高中阶段也已学过他的好几篇文章。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资源,打通旧知与新知的联系,对苏轼进行全面认识,深化这篇文章的学习。具体操作起来,课前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有关苏轼的研究资料,课中可以视情况适当进行苏轼作品的比较阅读。最后扣紧高考考点,辅以相关练习题,加深理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用意
过程与方法学习文章变化多端、曲折不平的巧妙构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洒脱的人生态度,追求心灵的自由
三、教学重点
1、理解并翻译重点语句。
2、认识方山子始侠后隐的行径与神情风貌
3、理解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变化多端、曲折不平的巧妙构思
五、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找出一些苏轼的诗、词、文,熟读并体味其思想,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
2、搜集有关资料,并作初步的整理。
3、对照注释,疏通课文,不懂的地方作好标记,以便上课交流。
教师准备:
1、认真研读课文,独立备课,对文章形成自己的理解。
2、参照资料,科学分析课文,搜集素材,做出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我设想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A、 这篇文章教为浅易,借助教学案,让学生过字词关,课堂上挑重点部分讲一下。如此处理,便可以省出时间来探讨文章的思想内容。
B、通过设计履历表式的表格,让学生完成,一方面可以紧紧把握人物传记的文体特征,带动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文言文变得可爱。
C、让学生自行准备资料,对苏轼的人生和作品全面梳理,知人论世,实现对文章的深入学习。
一、导语:由《自题金山画像》导入:“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突出苏轼政治上的坎坷,胸怀的坦荡。由官场中倍受煎熬的苏轼转到山林里的隐士朋友的闲适,带出方山子。
二、齐读课文,师正音。对于字、词、句的理解上有困难的,请同学们提出来一起解决。
三、疏通文章大意。
1、幻灯片显示重点语句,请生指出句式特点并翻译。
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判断句)
②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判断句、宾语前置句)
③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状语后置句)
④因与余(于)马上论用兵(省略句)
2、幻灯片显示,解释重点字词。
①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②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③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3、学生自读课文,完成方山子个人小档案。
4、这是一个“异人”,他奇异在什么地方?
明确:老朋友被贬,竟不答而笑(思考:这个细节背后的丰富内容?);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