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020字。
《语言的清晰性——避免歧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让学生在分析实际语例的过程中,提高他们辨别语句歧义的能力,进而使学生在实际语言运用(尤其是写作)中实现语言表达的清晰性之目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时,一个性急的王员外有次宴请四个客人。可是过了约定时间了,客人只到了三个,而另一个却迟迟不露面。王员外不由得说了一句:“该来的怎么还不来?”一客人听了心里不是味:“难道我是不该来的?!”乃拂袖而去。王员外着急了:“不该走的走了。”另一客人暗忖:“原来我是该走的。”也扭头离去。王员外不由地喊了声:“我又没说你!”最后一位客人待不下去了:“讲了半天,却是指我。”拔脚就走。只剩下王员外一人呆在那里。
请同学们想一想,可怜的王员外是在什么地方出现问题了?
明确:问题在于王员外的三句话会让人产生误解,也即涉及歧义问题。
二、学习要点
要想表达“清晰”,首要条件是防止误解,防止误解就是要注意避免歧义。
三、结全语例分析,探讨造成语言歧义的原因
(一)口头语中的歧义现象:
例:1、头发长得怪(zhang chang) 这个人好说话(hao hao)
2、你为什么打他?(“打”重读时表示不赞成这种方式;“他”重读时表示打错对象了)
3、(这份报告)我写不好(我写‖不好我‖写不好)
4、你好(可以表示友好、生气、打招呼等)
4、这是致癌物质(其中“致癌”与“治癌”同音)
明确:造成口头语歧义的因素有:读音、轻重音、停顿、语调。
(二)书面语中的歧义现象:
例:5、我要赶去上课了,不然就要迟到了。
6、原市公司总经理因病不幸去世。
7、李明与王同是多年的好友,此次久别重逢,分外激动,他高兴地紧握他的手。
8、不适当地管教孩子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9、妈妈的鞋还没有做完。
明确:造成书面语中歧义现象的因素:语词使用,例5中的“上课”的理解既可以是指学生学习又可以指教师教学;语序,例6中的“原”既可修饰市又可修饰公司还可修饰总经理;交代和指称,例7中的两个“他”具体内容让人无法确定;语言层次,例8中的“不适当地管教孩子”既可划分为“不‖适当地管教孩子”又可划分为“不适当地‖管教孩子”;语义关系,例9中的“妈妈的鞋”虽然层次划分和层次关系都一样,但可做多种理解。
四、注意的问题
1、语法歧义和事实歧义
实际上在交流过程中,如果能有足够的背景内容,将不会产生歧义。
例:有人说我是学术界的泰斗,但只凭我这点功底,岂敢消受?
因此,在实际语言表达中,要注意语法上有歧义的句子在一定语境中就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