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640字。
  《内蒙访古》教案
  □ 城桥中学 赵杰
  教学设想:《内蒙访古》作为一篇思想性与人文性俱佳的散文,曾多次入选中学语文课本。文本读完,应该让学生感受到灵魂的东西。所以我希望在文本上挖得深一点,站得高一点,有民族自豪,有历史沉思。不仅看表面,而且还要看文化、看精神,看辽阔、看厚重,看英雄史诗、看磅礴大气。
  教学目标:
  1、探索长文短教,拓展学生的阅读面,阅读量和思维深度。
  2、注重培养学生准确的感悟理解能力、科学的思辩逻辑能力、丰富的想象再造能力、简明的概括归纳能力、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五个方面的素质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清课文的结构脉络,理顺课文的内在联系,从而理解和概括课文的主旨、作者的写作意图。
  2、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作者深沉而强烈的情感——领会课文中洋溢的爱国主义精神、个人价值观取向和珍视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增强对民族团结的认识的重要性。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史学大家翦伯赞先生写的《内蒙访古》,才华横溢、格调高昂、别有韵致和深意。常年列入中学语文教学范文,感染、打动了一代代少年稚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作者简介[出示简介文字]
  翦伯赞(1898~1968)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著述颇丰,先后完成了《中国史纲》第一、二卷和《中国史论集》等上百万字的著作。解放后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副校长等职。
  历史背景:
  这篇文章最早发表于1961年12月13日的《人民日报》,1961年夏天,作者和范文澜、吕振羽等应乌兰夫(当时的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的邀请,访问了对史学家富有诱惑力的内蒙,历时2个月,行程15000余里。归来后,作者欣然挥笔写下了这篇别具风格的访古记。此行有一定现实意义。当时中苏关系紧张,原苏联领导人放言,中国历来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是中国,长城以外是外国。苏方认为内蒙古代是蒙古的。
  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脉络:
  师:故意将标题板书成《访内蒙古》,学生立刻会提出疑问,指出错误。教师相机诱导:请问两个题目字数一样,可探访对象不同。一个是整个内蒙古,一个是几个古迹。访:寻求,探访。访古,表明本文记叙的范围(名胜古迹),也是本文的线索。这样处理可以迅速把握文章的题材。题目是内蒙访古,那本文记叙了哪些探访对象?
  生:赵长城、汉城堡、昭君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