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520字。语文网第三届“华山论剑”述评
——“高考作文命题”辩论会述评
吴礼明
干兄说谢总因为有事不能脱身,要我代写一点点评。我一想,此又苦了我也!那么长的辩词,虽粗粗地看了一遍,还能说出一点感受,要细细读来,还要写点评论,岂不苦我!但推委不掉,所以还是硬着头皮来说一点。
就这次“华山论剑”来说,它对高考问题探讨的深入程度,已远远超出了一般的网站的散论,它更直接地切入问题的核心和本质。它的成功,一方面说明了语文网的活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语文网在网罗人才精英方面有拥有的优势。
一次辩论,也许所作的努力是有限的,但它为不同的声音提供了直接交流的机会。这是一次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融合。辩论的双方都表现出了对极大的诚意,同时也显现了很多的机锋与幽默。华山论剑——语文网上的新亮点,语言的交锋,智慧的碰撞,灵魂的接触,心的靠近!
这次辩论,显然都有了精心的准备。一开始都有长篇的系统的观点的阐述;接着是解读命题中的两者之间的关系;然后短兵相接,就感性与理性概念、术语与关系,等等,寸权必夺、寸土必争。其中,就道德命题和哲理命题的争论,表达能力与言语,技巧,等等,不可否认,干干最认真,什么是言语,什么是智慧,一元,理性的多少,他都细细辩来,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些都尽情地展示了这次“华山论剑”的风采。
观看这次“论剑”,说实在的,我除了叹服,还能说些什么呢?为了更好地展示这风采,我还是就我的理解,再次摘要式的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幕幕场景吧。
精彩的观点——尽显睿智和洞察。
干干:很多考生,包括很多老师都把今年的作文看成是一道德命题,这说明了什么?他们在被动之中还没有摆脱去年作文的影子,这是压题,猜题的一种怪思维在起作用。“他们一边在大喊高考应该走出政治与道德的怪圈的同时,一边又把今年的考前宝题押在了政治与道德的题目上。”
陈万勇:用木棉老师的话说,今年的作文题目意在引导我们的语文教学“指向阅读,指向积淀,指向实实在在的感悟、吸纳过程,指向文化背景的扩展,指向精神的涵养,指向灵动心性的激发”。在当今这个社会日益工业化,观念日益物质化,认识日益趋向实惠和功利的时代,人们不仅情感不足,而且理性也十分匮乏,我以为,正是理性的缺失使人们感性中的美好的东西也流失殆尽,所以,我们时时处处显得冰冷,缺乏感情。可以这样说,这个话题是对我们当下生存状态和内在欲求的关注和讨论,也是一次基于文化视野的内心审视。事实也正如此,我们对这个话题常感困惑,但又难以逃开,不得不直面。既然要直面,青年学生就应该首先去思考!
史金霞:纵观高考作文,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时候的命题或半命题作文,到九十年代的给材料或给漫画作文,再到99年开始尝试的话题作文,作文的要求越来越少,限制越来越少,好评越来越多,佳作越来越多。这种发展,有利于教师开展作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提高写作兴趣,有利于彰显个性发挥特长,也就有利于高校选拔各种优秀人才。众望所归,都认为今年还将循话题作文的思路走,因为话题作文真正成型应该说是2001年的“诚信”,此前两年属于探索阶段,2002年的“心灵选择”继“诚信”而发展,话题的角度范围都有拓展,而限制与要求明显减少,且逐步降低审题难度。所以,大家才都希望,这种利于考生发挥特长彰显个性的开放性话题应该持续发展下去,于此很多人提出了“引题式”的构想,就是希望作文题能够更进一步地放开,命题采取辐射的方式,让十八九岁的高中生们人人有话可说,个个能真情流露。要知道,这区区几个小时,薄薄一张试卷,背后,寄寓着600多万莘莘学子,十几年寒窗苦读经冬历夏苦苦拼搏的希冀,很多人甚至以身体健康的损坏为代价!又蕴藏着多少老师多少父母日日夜夜苦心孤诣摸爬滚打的辛劳啊!如果您不能理解我作为一个高三教师的痛苦与愤怒的话,那么,请您去看看走出考场后,那一个个考生疲惫的面容、黯淡的神色甚至伤心的泪水吧,您就会懂得愧疚……
赵健夫:一个好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