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0270字。武汉市2008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测试
  语文试卷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制                                                  2008.4.17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用黑色墨水的签字笔或钢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狩猎(shòu)    瓜熟蒂落(tì)      赡养(shàn)      虚与委蛇(yí)
  B.桎梏(gù)     戛然而止(jiá)      角逐(jué        提纲挈领(qiè)
  C.哺育(pǔ)     煞费苦心(shà)     粗犷(guǎng)     断壁残垣(yuán)
  D.面颊(jiá)    怙恶不悛(quān)     造诣(yì)        叱咤风云(chà)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惊蛰  涸泽而渔  气喘吁吁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B.缱绻  混为一谈  欢呼雀跃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C.脉搏  期期艾艾  鸠占鹊巢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D.蜜饯  摧人泪下  恰如其分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近年来,高速公路以及一般公路的收费问题,广为社会舆论所诟病。
  B.陈凯歌执导的华语传记巨片《梅兰芳》,在长达7个多月的拍摄后,已于2月底正式杀青。
  C.他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却苦口婆心地教了孩子们许多思考问题的方法。
  D.该人的名字我从没听说过,不知他何时被选为代表,问同街区的人,也都一个个成了丈二的和尚。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人的生活范围、生活阅历总是有限的,阅读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生活,了解和熟悉我们不曾经历,也不可能经历的一些事情。
  B.医生建议我多外出散步。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除非不碰上坏天气,或者病加重了。我都从不问断地要到公园里走一走。
  C.刚开始,他们靠从家乡出发时自带的食品和矿泉水、方便面、袋装牛肉等填肚子,后来因水土不服,很多队员出现拉肚子、感冒发烧症状。
  D.要顺利完成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合规范的一项是
  A.“看到圣火递交到我们中国人的手中。我打内心激动。”《三国演义》关羽扮演者陆树铭说,“在这圣洁的奥林匹克圣火面前,我感受最深刻的一点是——祖国,我为你骄傲。”
  B.我的心思却不在挖野菜上,而是借挖野菜之机享受春光的明媚:一会儿采野花;一会儿扑蝴蝶;一会儿追飞鸟。
  C.这场在德国掀起的“查税风暴”已开始刮向法国、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这些
  国家纷纷自行或联合起来对逃税行为展开调查。
  D.其中最使人扼腕的是,许多名园里的木制联匾不见了(石刻却大抵幸存,因为搬起来较为困难),至今没有很好地恢复。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