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教学简案
新疆阿瓦提县丰收三场子校 曹亚雄
课型:自读课文(人教版高一语文第11课)
教学目标:
一、了解北京民间建筑的特点及其中体现的文化、民族心理,领会作者对北京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态度。
二、引导学生从建筑的风格思考建筑者的心理、观念,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价值,作出自己的判断。
三、继续训练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掌握通过抓中心句的方法概括各部分内容,通过把握概括全文内容。
教学重点:
目标三
教学难点:
目标二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多媒体播放:北京胡同的图片加上 《京调》
2、教师解说:北京是自明代以来北方乃至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也是最具文化底蕴的城市。北京的文化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现出来,不同的文化形式表现了不同的文化内容。故宫承载的是权贵贵族文化,而胡同承载的又是另外一种文化。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文化呢?我们来学习汪曾祺这位文化老人的《胡同文化》。
二、教与学
Ⅰ、解题布置自读要求。
①“胡同文化”是一种怎样的文化?
②假如要你给这篇文章加一个副标题,你准备加一个什么副标题?
Ⅱ、学法指导
本单元我们的学习目标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概括要点,提取精要”要注意几个方面,其一是注意题目传达的信息;其二是注意寻找关键句。题目刚才我们分析了,在接下来的自读过程中,大家要注意寻找关键句。
Ⅲ、学生自读。(略)
Ⅳ、分析课文。
1、总说“胡同文化”。
问:什么是“胡同文化”?请引用作者的一句话回答。
明确:(第5段)“我们通常说的市民文化,就是指胡同文化。”
2、分析“胡同”
⑴引入话题
问:作者为什么用“胡同文化”而没有用“北京市民文化”?请引用作者的一句话回答。
明确:因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用“胡同文化”比用“市民文化”更加形象,同时,这篇文章还是作者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
引申:在中国众多的散文中,中国的文人一直强调的是“神似”而非“形似”,但在汪老先生的这篇序言式的散文中既强调了“神似”又强调了“形似”,读了这篇文章,我们会被作者带进北京的胡同和北京的胡同文化里。
⑵胡同是胡同文化的载体。作者在1-4段向我们介绍了北京胡同的那些内容?请引用段中的关键句回答。
明确:第一段:“北京城像一个方块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第二段:“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第三段:“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第四段:“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3、分析“胡同文化”
⑴引:一方水土养一方百姓,北京的胡同造就了北京特有的胡同文化。那么北京的不同文化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作者以他深邃的洞察力,全面概括了胡同文化的内涵。请大家找出文中的关键句,提取精要,说说胡同文化的内涵有哪些?
明确:略。
⑵拓展:你能说说,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能不能结合北京胡同的特点来谈谈你的感受和你的理解?
明确:略。
⑶重点分析:“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请问:这种方正对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明确(留在分析完胡同文化后以此作总结):A、对生活的影响
①、居住方式:胡同、四合院,“独门独院”,“安土重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