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930字。
《鱼我所欲也》
一、课文分析
1.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2.第一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本文的论点。作者以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是故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
先从正面来讲: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所说的“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
再从反面来申述观点:这里隐含的意思是,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因为暗含了这样的意思,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两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
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属正面论证。又举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反面论证。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通过这种对比,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3.本文的论点和主旨是 A.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或舍生而取义。B.人应该保有“本心”。
二、文学常识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道者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孟子的“仁政”“王道”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的根本。民本思想是孟子学说中最光辉的组成部分,他认为人民要比国君重要得多。
三、重点词语解释
1、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2、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3、奉 :侍奉. 4、本心:天性,天良.
四、解释加点和划线词语,并翻译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