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小题,约10480字。
  全国大联考
  2OO8届高三第八次联考•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1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卷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卷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2008年《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内容。
  第Ⅰ卷  (选择题  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闷热(mēn)     蚌埠(bàng)    慰藉(jiè)    置之度外(dù)
  B.抓阄(jiū)     洁癖(pǐ)      跬步(kuǐ)    呶呶不休(nú)
  C.中肯(zhòng)   懵懂(měng)    采撷(xié)    切磋琢磨(zhuó)
  D.胭脂(yān)     脚癣(xuǎn)    处暑(chù)    滂沱大雨(pāng)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财政资金的投向要瞄准解决分配不公问题,不是先去锦上添花,而是要优先解决    由于某些政策失误,由政府部门自己造成的不公平问题。
  B.争论得沸沸扬扬的江苏备2008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方案几经波折后终于尘埃    落定,新方案更加突出了对考生语文能力的考查。
  C.北京奥运村是遵循国际奥委会的要求来设计的,因此在硬件上和以往的奥运村平    分秋色。奥运村将分成三个区域,分别是居住区、国际区和运行区。
  D.由于姚明在火箭队打球,中国观众对NBA的忠实程度已经超越其他一切体育比    赛。因为爱屋及乌,所以和NBA有关的体育用品和品牌都得到了球迷的高度认同。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今年的“两会”上,物价和民生已经成为最受关注的焦点,代表们关于这两个问
  题的提案受到高度重视,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B.我国使用宽带上网的网民人数增长速度之快令人咂舌,据统计,截至2007年12
  月底,宽带上网网民总数达1.2亿,与去年同期相比,同比增长达20%。
  C.北京奥运会即将拉开帷幕,日本人对此极为关注,他们希望能获得更多的门票,以    方便日本民众前往北京为奥运健儿加油。
  D.2007年汉语盘点活动日前结束,网民选出国内、国际最热字词分别为“涨”、“民
  生”、“油”,其中“涨”字成为国内热字,是因为物价全面上涨的结果。
  4.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文学,                         ,它取材于现实,根植于人们生活的土壤,反过来又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启迪,如一股清清流淌的甘泉,滋润人的生命。
  ①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通的
  ②似乎只是和作家、学者相连
  ③乍听起来往往给人一种遥远而陌生的感觉 
  ④文学其实离我们很近
  ⑤但当真正接触起来才发现 
  ⑥而拒普通人于门外
  A.①⑥②⑤④③     B.②③⑤①      C①④③②⑥⑤     D.③②⑥⑤④①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向美善寻找理由
  一段时期,文学以展示负面的事项为能事,而某些批评家却把这种负面写作命名为“挖掘人性的深度”。
  文学是人学,研究人,挖掘人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意义。进入20世纪以来,作家对人由外部研究转入内部研究,不断触及人性的深层次矛盾。人性是一个多元构成体,各种品质相互缠绕,既有向上之力,也有向下之力。但值得肯定的是,向上之力是人性当中最顽强的诉求,人在与向下之力交恶的同时,始终抱有一颗向善向美之心,人要完善发展自身,并在完善发展的途中,执意淘汰掉附着在身上的恶劣的人性部分,这是人的希望,也是文学的光亮。它唤醒了文学的精神使命——是帮助人性完成它不断蜕变更新的过程。文学不能漠视人的这一根本诉求,而一味地向人的现实人性俯就。作家要自觉地站在一个高处,从平衡作品的内环境的角度,打量作品中善与恶、美与丑的布局,看看整体建筑是否最终向善和美倾斜。  
  当今的现实主义经历了上个世纪80年代现代主义的洗礼,已经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的面貌,在表现形式上更加灵活,富于现代感,显示出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融合的迹象。然而,传统现实主义的一个优势,不应当被我们忽略,那就是——对善和美的高度的艺术提炼。面对倾向于自然主义写作的纷乱琐碎的事项,作家如何整合它们,提取潜伏在具体事项下面的事理本质,这是考查一个作家心灵强度和质量的契机。
  现代主义和传统现实主义最大区别在于,现代主义是现象化的美学实践,表象的书写是它全部的重心及终点。现代主义不相信世界除了现象之外,还有什么本质的存在。而传统现实主义是理性化的美学实践。它相信,现象背后有一个理性的支点。这一理性的支点,植根于它对人心的认识,即人对真善美的终极渴望。出于这一信念,传统现实主义作家总是谨慎地打量作品的内环境,担心失衡的布局,影响读者对人心的本质判断。传统现实主义作品有一个显要标志是,它一向承担起塑造美好人物形象的自觉。回顾19世纪、20世纪的文学,那些光彩耀眼的理想人物形象,差不多都是传统现实主义作家提供的。
  向美善寻找理由,不应当只是传统现实主义的专利,而是一切文学实践的专利。一部作品中,善和美在场与否,其作品的境界立判高下。善和美这一对终极理性的执行官,
  执掌着肯定和否定的权杖。一部文学作品,如果通篇没有一个值得肯定的人物,人物的德行均在读者的境界之下,那么,在读者心中造成什么直接的阅读效果可想而知,必然是审美愉悦的反面——情绪上的阻塞感。由于没有善和美的在场提示,作家想不起动用肯定的权杖,收拾作品委靡不振的局面。从平衡作品内环境的意义上说,这样的创作是残缺的未完成品。
  向美善寻找理由,不是不能直面黑暗的题材。向美善寻找理由,作家必须率先完成自我境界的提升,只有作家个体的精神问题解决了,才能避免将更大的精神困惑转嫁给读者。  
  (《辽宁日报》2008年3月4日,有删节)
  5.下列对“传统现实主义”这一概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表现形式上更加灵活,富于现代感,把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进行融合。塑造理    想的人物形象。
  B.对善和美的高度的艺术提炼。面对纷乱琐碎的生活表象,注重整合,提取生活的事理的本质。   
  C.美学实践是理性化的,所以作家才认为人对真善美有着终极渴望,现象背后总有一个理性的支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