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7000字。
高考语文复习讲座
第二十四讲 文学作品阅读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
1、能阅读一般的文学作品。
2、培养学生掌握答题技巧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具有丰富内涵的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总结并运用文学作品文章的阅读规律。
2、培养学生掌握答题技巧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和练结合。
课时安排:9课时(1、2课时为理论和方法,7课时为做题训练巩固。)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培养学生掌握答题技巧的能力
考纲解读
内容解读
能阅读一般的文学作品。
能力解读
B级,理解。C级,分析综合。E级,鉴赏评价。
教学过程
一、感受高考
07年命题
序号 省 市 题 目 文 体 赋 分
1 广东 《泥泞》(迟子建) 散文 15分
《访钢琴演奏家傅聪》 访谈录 15分
2 山东 《灯火的温情》(叶延滨) 散文 18分
《梦碎雅典》(杨明 马小林) 新闻 18分
3 海南、
宁夏 《林冲见差拨》 小说 25分
《叶圣陶在四川》 传记 25分
4 全国卷I 《总想为你唱支歌》 散文 22分
5 全国卷II 《海南杂忆》(茅盾) 散文 22分
6 北京 《湿湿的想念》 散文 18分
7 天津 《雪野里的精灵》 散文 18分
8 上海 有关杭州西湖 散文 23分
9 辽宁 《炉火》 散文 21分
10 江苏 《麦天》(雷抒雁) 散文 22分
11 浙江 《泰山之思》(蔡家园) 散文 18分
12 福建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朱成玉) 散文 17分
13 湖北 《日月行色》(骆文) 小说 18分
14 湖南 《忆刘半农君》(鲁迅) 散文 17分
15 重庆 《告别三峡》(赵本夫) 散文 22分
16 江西 《泰山很大》(汪曾祺) 散文 21分
17 安徽 《乡村的风》(许俊文) 散文 22分
18 四川 《焰火的变奏》(赵丽宏) 散文 22分
新课标高考试卷考点
分析综合C ①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②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鉴赏评价D ①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②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③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探究F 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②探究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③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007年文学作品阅读选文的特点
①散文成为高考命题的主要形式。上表列举的2007年的18套试卷中,16套考散文,2套考小说。江苏卷四年都是散文。
②内容更趋向关注对人生、对社会思考。江苏卷前三年《一幅烟雨牛鹭图》《波兹曼的诅咒》《草堂•诗魂》都是有关文化方面的,而今年选题《麦天》就是乡村生活类的。
③题型相对稳定,命题方式基本上是主观性问答题。除去北京卷和海南宁夏卷、江西卷有选择题外,都是主观表达题。近三年江苏卷都是四题主观题。
④从命题的设计原则来看,尤其是新课标卷,不再是由词义理解到综合分析、鉴赏的过程;而是先从分析作品结构上入手了。我们从实验区的题目来看,都是先分析文章开头的作用入手。
⑤考查语句含义题占题目主导位置。几乎每份试卷都涉及到,有的出现两道题。像山东卷就连续考了两题。
⑥语言的品味和赏析。语言的品味和赏析,语言技巧和手法的赏析等,这些是文学作品阅读中重点考点。今年考查分析修辞效果的特别多,如江苏卷两年都考到了。
⑦主旨的把握与概括。历年的高考题都有这个考点的相关题目。常见的命题方向有两种:一是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点和中心思想;二是对思想内容进行评价鉴赏。这种题目往往是分析文尾语句的含义。
2008年高考备考及应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