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420字。
《新教材全程解读》第二十七课 包拯
【梳理知识】
1. 字音辨析
鬻yù 涿zhuō 遗wèi 敛liān 惮dàn 讼sòng 茔yíng 恕shù
2. 一词多义
得:吏不能得,捉到。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能够。
从:宣不从,强使顿之,顺从。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听从。
3. 古今词义
迁殿中丞: 古义,调动官职,指升官; 今义,搬迁。
亲党皆绝之: 古义,新族,亲戚; 今义,政党。
关节不到:古义:暗中行贿、串通关系 今义:骨头互相连通的地方(起关键作用的环节)
4. 词类活用
知天长县:知,名词做动词,主持,掌管。
5. 特殊句式
省略句,
召权知开封府,省略主语“包拯”
倒装句
将何以理天下 将以何理天下
6. 佳句背诵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资料链接】
1. 文题品味:
本文选自《宋史•包拯传》,选人教材时作了删节。“传”是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司马迁创设纪传体史书编写体例,此后历代以为著史正例,正史都采用纪传体的形式。
2. 走进作者:
脱脱(公元1314—1355年),字大用,元代史学家,出身于蒙古贵族。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脱脱被按成制授袭提举司达鲁花赤。次年,他奉诏入朝觐见皇上升迁脱脱为内宰司丞,兼任前职。五月,又任命脱脱为府正司丞。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又让他兼管宣政院事务。五月,朝廷迁他为中政使,六月,又任命他沩知枢密院。
3. 背景回放:
包拯,北宋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字希仁。天圣进士。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建议选将练兵,以御契丹。后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官至枢密副使。为官刚正、执法严峻。著有《包孝肃奏议》。他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作为封建清官的典型,演为戏文,元杂剧已有《陈州粜米》等作品,以后流传日广,形成丰富的传说。
4. 文体常识:
本文是传记文学,一般来说,“传”主要叙述传主的生卒、地望、职官、生平事迹等内容。
【课文研读】
1. 文章主旨探究:
通过对包拯智服盗贼,驳倒契丹,不辱使命,这官清廉,刚正、机智、执法严峻,克己奉公的刻画,展示了一代清官的典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