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50字。
《弟子问仁》教案
李建辉
教学要点:
1 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和“礼”的具体确切的含义
2 积累有关的“名句”和有关的文言字词;
3理解孔子针对不同弟子用不同言语说教的教学方法和态度。
第一课时(2007年3月1日 星期四)
内容: 通读课文,做到能翻译有关句子,熟记课文
步骤
一 导入 由口头作文引入
1 阐释课本的“前言”,交待《选读》的教学的总目的:认清“传统”
2 对单元教学要点简要说明,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语”,并注意“质疑”
二自读课文,要求将课后练习二中所有例句,在课文中划出来,并根据注释翻译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同时通过屏幕展示课文的部分翻译
三师生共同讨论练习二,翻译例句并作初步探讨,学生试讲,教师补充,并展示如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并比较古今词义的不同。
克己复礼为仁
翻译: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制这就叫着“仁”。
(穿插追问:“复”究竟是“符合”还是“恢复”的意思?)
请问其目
翻译:请问实现它的细则是什么?
请事斯语也
翻译:请让我来实践这些话吧
(穿插追问:这话是谁说的?既然“不敏”,又怎么能“事”,这种行为叫什么?我们过去说的那句“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得执行”是否从这里可以找到根源?)
举直错诸枉
翻译:选拔正直的人安排在邪恶的人之上。
2.辨别下列各句中虚词的用法
① 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翻译: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翻译: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慧。
舜有天下,选于众。翻译:舜占有天下,就在民众中选拔(贤能)。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翻译:如果有人对人民广泛地施恩而且能够救助大众
何事于仁。翻译:(这)何止是仁啊。(“于”被虚化)
② 也
必也圣乎。翻译:(那)一定是圣德啊。(感叹语气)
其言也讱。翻译:他说话啊一定很稳重。(舒缓语气)
何谓也。翻译:(这)是什么意思呢?(疑问语气)
可谓仁之方也已。翻译:(这)可以说就是实现仁的方法途径啊。(强调语气)
四布置下节继续讨论的问题:儒家的“仁”和“礼”究竟是什么含义?
第二课时(2007年3月2日 星期五)
内容 分析课文思路和思想,探讨“仁”的含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