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360字。
  《毛遂自荐》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能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
  (二)理解并熟记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三)继续积累常见文言实词。
  (四)在此基础上能对人物进行评价。评价人物是一项较高的学习要求,应将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放在具体的课文中,结合具体的事件来作出评价。对于历史人物,还应注意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评价。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毛遂为什么能勇于自荐?
  分析:首先他确有真才实学,这是他勇于自荐的基础。从他到楚国后的表现和最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就可以看到这一点。其次,对自己充满信心。他认为自己不为人所知,只是因为没有遇到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并不是自己平庸。再次,他对入选的十九人有深刻的了解,认为他们是一群庸碌之辈,自己不在他们之下。
  (二)作者是如何来塑造毛遂这个人物形象的?
  分析:作者是把人物放在矛盾斗争的冲突中,并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塑造大智大勇的毛遂这一形象的。毛遂是在秦国围攻赵国都城,国家危难的紧急关头,是在“得十九人,众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的情况下主动推荐自己的。国家危难关头,毛遂能为国纾难,足以看出他的义勇精神,也更突出了他能力强。平原君不愿带他同往,毛遂以巧妙的比喻说服了平原君,他的才华已初露端倪。十九人的“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与“十九人皆服”的对比进一步表明毛遂有与众不同的才华与能力。平原君的“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与“两言而决耳”再次对比,用来反衬毛遂的大智。朝廷上与楚王的一番辩论及行动,有礼有节,有胆有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征之以信。虽是重大之国事,毛遂却处理得沉着有序,毛遂圆满完成任务与十九人的“碌碌”再次形成对比。至此,毛遂的大智大勇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文章最后又以平原君“不敢复相士”来进一步突出毛遂的与众不同。
  (三)《毛遂自荐》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本文可分三部分:即以各自然段为划分单元。
  第一部分(第1段)情节展开:秦围邯郸,赵国危在旦夕。
  第二部分(第2段)情节发展、高潮和结局。写赵国与楚国订合纵联盟的整个过程。
  第三部分(第3段)尾声。写平原君引咎自责,向毛遂诚恳致歉,表现选拔人才的重要性。
  (四)毛遂和平原君各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分析:(1)毛遂:挺身而出,勇纾国难,有义勇精神。因门客之间互相倾轧,而未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善于雄辩,主动抓住机遇,对天下形势有独特高明见解。他聪明并有外交才华,大智大勇,有斗争艺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之以利、明之以信,大义凛然,果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